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28561
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会诊的回顾性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高艳萍 张建民
第1页

    参见附件。

     3.2 鉴别感染

    例3:男,45岁,多发性骨折、多发性外伤。3月17日入院行急诊手术。3月17~26日,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头孢地嗪(2.0 g,qd12h);3月26日患者出现咳嗽、咳痰,T 37.0℃,肺部少量湿啰音,胸片示:左肺炎,WBC:22.22×109,N:0.87,嗜酸性粒细胞概率:1.54%、嗜碱性粒细胞概率0.14%,遂邀请呼吸科会诊。按照呼吸科会诊意见于3月26日~4月1日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3.0 g,qd12h)+阿米卡星(0.4 g,qd);效果不佳。于4月1日邀请血液科会诊。4月1~7日,遵从血液科会诊意见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25 g,qd12h)+左氧氟沙星(0.6 g,qd)治疗。目前手术后20 d,伤口愈合佳,自4月5~7日,体温37.7~38.1℃,且多发生于晚12时;4月7日,WBC:9.84×109,N:0.76,嗜酸粒细胞概率:3.44%、嗜碱粒细胞概率0.14%;4月8日,再次邀请血液科、呼吸科会诊,并邀请临床药师会诊。

    呼吸科会诊意见:结核排除。

    血液科会诊意见:(1)药物热;(2)停用化学抗菌药物,使用中药治疗。

    临床药师会诊意见:(1)隐匿感染;(2)继续使用化学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分析:药物热是因使用药物所导致的发热。药物热是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全身表现[3]。发热一般发生在服药10 d内,最短者为1 h,最长为25 d。常伴药疹,也有不伴药疹的单纯性药热。能引起药物热的药物有多种,抗菌药物引起的药物热经常有发生。复习本患者的血常规检查:3月26日:WBC:22.22×109/L,N:0.87,嗜酸粒细胞概率:1.54%;3月28日:WBC:23.07×109/L,N:0.90,嗜酸粒细胞概率:1.44%;4月2日,WBC10.44×109/L,N:0.81,嗜酸粒细胞概率:1.84%;4月7日,WBC:9.84×109/L,N:0.76,嗜酸粒细胞概率:3.44%。经过多次血常规检查并没有出现嗜酸粒细胞概率、嗜碱粒细胞概率增高的现象,提示药物热的可能性较小;药物热虽然体温超出正常,甚至出现高热。但是患者一般状况大多良好,体温在夜间下降至正常,这与药物多在白天应用,而致使药物热多出现在白天并多呈弛张热有关。这与大多感染性疾病白天体温正常,而傍晚或夜间体温上升正好相反,是药物热的一个特点[4]。本例患者无体温夜间恢复正常的现象,且4月7日的血常规象检查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仍高于0.70,提示病原微生物感染可能性大,所以判断为隐匿感染,建议继续使用化学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在本次回顾性抽查病历中发现,会诊意见(继续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未被主管医生采纳。可是在停用化学抗菌药物、使用中药治疗后的第4天,患者出现尿常规检查异常:白细胞20~40/hp,泌尿系感染;再次应用化学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

    3.3 选择抗真菌药物

    例4:男,35岁,有机磷中毒,气管切开,机械通气。7月23日,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草绿链球菌;7月30日,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洛菲不动杆菌;8月13日,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血培养:真菌(光滑念珠菌);7月23日~8月7日,头孢哌酮舒巴坦(2.25 g,qd12h),8月7~14日,头孢他啶(2.0 g,qd12h)。8月14~18日,氟康唑注射液(0.2 g,qd),头孢他啶(2.0 g,qd12h)。7月23日~8月7日,体温在40.3℃~38.5℃之间波动。病人家属因经济、预后效果差等原因而要求放弃治疗;8月18日,因体温不降而邀请呼吸科会诊,会诊意见:(1)调整氟康唑为卡泊芬静,(2)继续应用抗菌药物治疗。19日邀请药学科会诊,目的希望推荐抗真菌药物。

    会诊意见:(1)加强营养支持;(2)继续使用氟康唑10 d后,根据症状、真菌培养结果决定是否换用卡泊芬静,保证抗真菌疗程4周;(3)加强吸痰、防治交叉感染;(4)改进口头孢他啶为国产头孢他啶。

    分析:8月13日,血培养与痰培养分别指示该患者为病原微生物、真菌混合感染。对于气管切开、机械通气20 d的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关键,首先是加强营养支持。第二是抗真菌药物的应用。体温不降也不能说明该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因为抗真菌治疗的效果显现较慢,故可以暂不更换氟康唑。第三,患者数次痰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草绿链球菌、洛菲不动杆菌,因这些病原微生物是呼吸道中正常寄生菌群,特别是使用抗菌药物后,呼吸道的优势菌被抗菌药物杀灭后出现以上各菌株不必过于紧张。合并真菌患者应选用窄谱抗菌药物为佳,所以选用相对较窄谱的头孢他啶为佳,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强,超过其他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1]139。患者用药3周后痊愈。

    3.4 不良反应

    例5:男,69岁,脑出血,继发脑疝形成、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术后经吸痰器吸出白色黏痰,T 37.8℃;6月3~8日,头孢唑肟(2.0 g,qd12h),克林霉素(0.6 g,qd12h)。6月8~19日,哌拉西林舒巴坦(3.0 g,qd8h),克林霉素(0.6 g,qd12h);6月7日,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敏感(S):头孢吡肟、头孢曲松钠、庆大霉素、哌拉西林;6月14日,WBC:17.8×109/L,N:0.89,T 38℃,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敏感。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敏感。6月18日,患者出现腹泻,邀请药学科会诊,目的:判断腹泻病因。

    会诊意见:(1)停用克林霉素;(2)哌拉西林/舒巴坦对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有抗菌作用,仍可继续使用。

    分析:该患者6月7日、6月14日两次病原微生物培养均未见真菌出现,排除真菌感染,大便外观判断也未见假膜性肠炎,故鉴别为药物致腹泻的副作用。克林霉素所致的不良反应中有13.8%病例涉及到消化系统[5-6],存在着用药期间引起腹泻的可能。

    由于临床药师参与会诊的时间不长,且在学校中学习的多是药学知识,临床知识欠缺,会诊意见存在问题是难免的,但药师要敢于参与临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推动、鼓励自我学习和自我进步,并相互学习和交流,相信将来临床药师的会诊意见在缩短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避免不良反应的扩大、优化治疗效果等方面会发挥更大的参谋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6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