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30期
编号:12328435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及MRI诊断价值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30期
     3.2 影像学检查

    GIST术前检查主要有消化道造影、内窥镜、B超、CT及MRI等。消化道造影检查视肿瘤所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外在压迫性改变及腔内有边缘光滑的肿块或胃肠道轮廓线以外可见软组织肿块影或龛影;邻近胃肠道管壁无明显侵犯征象,管壁僵硬改变不明显[4]。内窥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物,大小不一,有时伴有黏膜表面溃疡形成。内镜下活检因获取标本较浅,常无法取得肿瘤组织而结果阴性。本组病例中数例均经内镜诊断为消化道溃疡,其中1例患者经多次内镜活检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消化道溃疡,但经内科治疗后临床症状不缓解而行MSCT及MRI检查并手术治疗。消化道造影检查和内窥镜检查主要观察胃肠道腔内改变,对于腔外情况以及邻近脏器结构受累程度不能显示,而GIST多倾向于向壁外生长,所以这两种检查对诊断显然帮助有限,而对于提示良恶性就更加困难。随着MSCT及MRI技术的进步及普及,其良好的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软组织分辨率,丰富的后处理技术,全方位的观察手段,不仅可以观察胃肠道腔内的改变,而且可以清晰显示胃肠道腔外以及与邻近脏器结构的关系,可以准确地定位[4]。多数文献认为,肿瘤的大小与其良恶性及预后关系密切。瘤体越大,越倾向于恶性,其高度恶性的比例及复发转移的概率明显增高,常预示预后较差[5-6]。MSCT及MRI不仅能准确测量肿瘤的大小,还能显示肿瘤境界模糊、侵润邻近组织器官及远处转移等明显恶性特征[7]。本组病例中病灶长径小于5 cm者15例,均为良性病例,恶性者长径均大于5 cm,恶性者与邻近组织结构均分界不清,与文献报道相符。此外,MSCT及MRI检查可以更大范围地观察整个胃肠道,避免多发病灶的漏诊[2],并于2008年被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推荐为术后随访复查的常规项目。
, 百拇医药
    3.3鉴别诊断

    GIST主要与消化道上皮性恶性肿瘤、淋巴瘤及平滑肌类、神经源性肿瘤相鉴别。(1)消化道上皮恶性肿瘤:多表现为管壁明显增厚、僵硬,局部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多倾向于向腔内生长,与邻近组织界限不清,黏膜破坏、中断,常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胃肠道梗阻;而GIST多倾向于腔外生长,形成边界较清的软组织肿块,除与肿块相连以外的管壁无增厚,黏膜多连续完整,恶性者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液体、气体、钙化等多种成分,多发生血行转移,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亦极少发生胃肠道梗阻(图2、3);(2)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表现为胃肠道管壁增厚,形成大小不等的多发肿块,可出现溃疡、空腔,与GIST难以区分,但淋巴瘤多以肠壁明显增厚为特征,同时淋巴结肿大的存在也倾向于淋巴瘤的诊断;(3)平滑肌类和神经源性肿瘤:与GIST表现相仿,不易鉴别,但这些肿瘤的发病率远远低于GIST,确诊须依靠病理诊断[3,8]。

    综上所述,GIST的MSCT、MRI检查对判定肿瘤生物学行为,了解肿瘤的大小、周围组织结构侵润情况及有无邻近脏器转移,了解术后复发情况等能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弥补了消化道造影及内窥镜检查的不足,能显著提高对GIST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因此,MSCT及MRI对GIST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正成为GIST诊断越来越重要的检查方法。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M]. 2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247.

    [2] 智慧. 胃间质瘤27例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分析[J]. 中华现代外科杂志,2006,3(20):1641-1643.

    [3] 汪俊萍,白人驹,孙浩然,等. 胃肠间质瘤的MSCT及MRI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J]. 天津医药,2008,36(12):933-935.

    [4] 黎柏峰,王劲,祁江,等.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36-137,140.

    [5] 刘伟峰,丁汉军,王海林,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3(4):316-318.

    [6] 代发伟,康小兵,黄捷欣. 16层螺旋CT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9):775-778.

    [7] 王亚莉,付兵. 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2010,36(4):279-280.

    [8] 易亚辉,周建胜. 胃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5):336-340.

    (收稿日期:2012-06-19 本文编辑:陈 俊), 百拇医药(孙志远 陈立顶 丁洪彬)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