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34期 > 正文
编号:12348061
北京地铁乘务员急救知识普及现状及效果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赵晔 刘扬 韩鹏达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地铁乘务员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此类高危岗位的急救培训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法。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书面考核、操作考核的方法,通过分数掌握其急救培训的效果。 结果 地铁乘务员中,行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高者占38.89%,一线人员占28.07%。理论学习完全掌握的行政人员占50.00%,一线人员占35.09%。操作完全掌握的行政人员占61.11%,一线人员占35.09%。 结论 应针对地铁乘务员的能力,岗位性质、对急救知识的需求制定出更加有效、合理的培训计划,进行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课程。

    [关键词] 急救知识;地铁乘务员;培训;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62-02

    当今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运输多样化等因素使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加上预料不到的自然灾害,因此全民有必要参与急救体系建设[1]。为了普及急救知识,积极开展现场急救,能有效地降低突发事件的致残致死率,故急救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地铁属于高危岗位,对于工作人员更应当普及急救知识。本研究旨在了解北京市地铁乘务员的急救知识普及程度,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做出效果评价,为更好地在高危岗位普及急救知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5月北京市地铁93名乘务员,其中,行政人员36名,一线人员57名,均为有学历人员。其中,行政人员平均年龄(42.97±0.2)岁,一线人员平均年龄(23.71±0.36)岁,行政人员学历中专占44.44%,大专占52.78%,本科占2.78%;一线人员学历中专占7.02,大专占52.60%,本科占38.60%,研究生占1.75%,见表1。

    1.2 方法

    在培训前都要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员对急救知识的了解程度,内容包括对急救的关注度、是否曾经学习过此方面的内容、是否做过与急救有关的急救操作等。通过参加统一的急救知识培训,包括: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的4项技术、常见急症的处理、大型灾难事件的避险逃生等。经过培训后再以问卷的形式对其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做一比较,以得到教学的效果。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北京地铁乘务员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等),对急救的关注程度及培训前后理论及操作考核的掌握情况。共发放评估问卷93份,有效回收9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的原始数据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应用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百分比)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方法为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行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高者占38.89%,中等占47.22%,关注度低者占13.89%;一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高者占28.07%,中等占36.84%,关注度低者占35.09%。在对理论学习效果的调查中,行政人员完全掌握及基本掌握的分别占50.00%及47.22%,一线人员占35.09%及61.40%。在对操作效果进行调查显示,行政人员完全掌握及基本掌握的分别占61.11%及38.89%,一线人员占35.09%及61.40%,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的急救事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急救理论与急救技术发展不平衡。急救培训虽然已经受到各地的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但系统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于在地铁这种高危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急救培训,更应该突出急救技能的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促使培训对象转变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树立起沉着应对的实用观念。通过此次调查,期望能根据其岗位的特点、工作的性质,培训的需求制定出更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进行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2]。不难看出,只要对内容感兴趣,调动听课的积极性,必然事半功倍。

    表1中可以看到北京市地铁乘务员一线人员的年龄结构及工龄均小于行政人员,而学历水平本科以上相对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工作特点及接受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实时改进培训的内容与方法;表2中可以看到行政人员对急救的关注度比一线人员高,故他们在理论学习及操作效果上明显高于一线人员。因此,如何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和操作中有所收获,也是我们在培训前应做的准备。通过上述调查得知,如何提高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容及操作的技巧将是培训的重点。一味的照搬固有培训模式,会使得培训效果大大减低。因此根据这些情况应该做出以下工作:

    3.1 合理的安排课程

    由于受训人员的文化水平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再加上培训时间有限,因此,在培训时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着重把院前急救的核心、精华的理论体现出来。本中心的培训时间一般在2 d左右,2 d的时间重点介绍现场急救的流程及原则,生存链的概念,重点在于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创伤的4大技术、气道异物的现场处理,以及常见的突发急症、突发事件的避险逃生,而不强调过多的理论。目的是让学员通过2 d的学习,关注身边的急救事件,树立起急救的意识,掌握基本的急救行为,让学员懂得“意识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3.2 规范化技术操作及严格的考核

    根据最新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的标准,笔者制定的一套心肺复苏考核的造作流程考核表,对每一项技术操作都做了规范化的标准。每一位带教老师都会根据表格进行规范化的教学及操作指导,要求学员每一项技术都要合格才能通过考核。建议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统一标准下,结合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现场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制度化和常规化,以达到最佳的效果[3]。

    3.3 通过场景练习,加深现场急救理念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气道异物等急救技术,笔者采用了模拟场景练习的方式,利用模拟人,学员亲自扮演等方法,使每一位学员真正地融入到现场急救的气氛中,通过实战的演练,提高学员现场急救的应变能力,掌握现场急救的流程,充分演练所学的急救技术。通过情境模拟软件进行临床模拟急救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救操作能力[4]。

    3.4 对不同层级人员组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

    通过对不同层级人员组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发挥高资历人员的主导地位,使操作更条理,提高了各层级急救培训综合水平及急救效率[5]。不同人群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应针对人群特点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6-7]。

    [参考文献]

    [1] 程林英,陈锦华,刘颖,等. 医院与社会各界普及现场急救知识的时间[J].全科护理,2009,7(4A):934-935.

    [2] 李艳,赵宏卫,朱庆生,等.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现状与需求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7(9):2200-2201.

    [3] 唐文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