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36期 > 正文
编号:12347480
护理干预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5日 宋瑞荣 张启臻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9月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124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62例患者中,总满意53例,总满意率为85.48%;实验组62例患者中,总满意61例,总满意率为98.39%。实验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护理干预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以显著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护理干预;经皮肾镜取石术;应用效果;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 R714.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16-02

    有研究显示,护理干预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1]。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护理干预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了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9月入院治疗的124例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4例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中,男性78例,占62.90%,女性46例,占37.10%。年龄最大69岁,最小23岁,平均(42.13±7.11)岁。患者中双肾结石58例,占46.77%,左肾结石36例,占29.03%,右肾结石30例,占24.19%。根据患者实施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和措施,主要为给予患者常规的术前宣教,治疗配合护理及基础生活护理,另外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1.2.2 实验组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和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措施:(1)心理护理。相关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其讲解经皮肾镜取石术的相关医学知识,告知术后留置导尿管、肾造瘘管、双J管的作用及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应对和处理措施。(2)皮肤护理。相关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全棉柔软、宽松开胸的衣物,每天进行床上擦浴2次,保持皮肤清洁,衣物被渗出液浸湿及时更换。保持床单干洁、平整,使患者皮肤舒适。(3)管道护理。采用材质柔软的硅胶管道,以增加患者的舒适度。用别针将导尿管、肾造瘘管固定于手术侧床旁,便于患者床上活动及观察引流管的性质。应耐心向患者解释相关症状发生的原因,以消除其顾虑。观察引流尿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有无残余结石排出,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2-3]。

    3 讨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实际上就是在患者的腰部建立一条从皮肤到肾脏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把肾镜插入肾脏,同时利用激光、超声等碎石工具,把肾结石击碎取出的过程。也就是俗称的“打孔取石”。经皮肾镜取石术的英文简称为PCNL,通过近些年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该项技术越来越走向成熟,已经逐渐被广大患者和临床相关医护人员所接受[4]。

    相关临床实践和报道认为,针对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在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后,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对于患者手术后的相关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作用[5-6]。从本文的相关研究数据结果上看,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说法,无论是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寒战、躁动发生率的比较上,还是在整体满意度比较上,实验组的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显著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孙秀英,谭新玉,等. 直接灌注溶石法治疗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后残余结石的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16(7):791-792.

    [2] 焦鸿梅,乔够梅,杏玲芝,等. 大通道经皮肾造瘘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护理[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753-3754.

    [3] 曾丽娟,陈金兰,黄萍,等. 9例孤立肾肾结石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1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