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360211
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25日 黄山 赵树华 方美善 刘明晖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真武汤加味。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组30例中,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30例中,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真武汤具有温补脾肾、化气行水的作用,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症状。

    [关键词] 真武汤;慢性肾小球肾炎;温补脾肾;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9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10-0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不同,病情迁延,病变进展缓慢,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成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但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导致病程慢性化的机制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占有重要作用。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见,多数起病缓慢、隐匿,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中医认为慢性肾炎属“水肿”、“肾风”、“虚劳”、“腰痛”等范畴。真武汤首见于《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组成,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笔者采用真武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住院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治疗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病程(3.56±1.21)年,年龄(55.1±5.9)岁;对照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病程(3.31±1.14)年,年龄(57.8±6.1)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于1992年6月安徽太平会议拟定的标准。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脾肾阳虚证:主症为全身水肿,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腰膝酸痛),纳少或便溏(泄泻、五更泄泻);次症为精神萎靡,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失调,苔白,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量,控制血压、血脂,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方用炮附子10 g、生姜10 g、黄芪30 g、茯苓20 g、白芍15 g、白术10 g、泽泻10 g,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2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2个“+”,或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40%;RBC减少≥3个/HP或2个“+”,或尿沉渣RBC计数检查减少≥40%;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与正常值相差不超过15%)。有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或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40%;RBC减少<3个/HP或1个“+”,或尿沉渣RBC计数检查减少<40%;肾功能正常或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上述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或加重。

    1.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肾炎症状分级量化表判定,无腰膝酸软、疲倦乏力、水肿症状为0分,轻度症状为1分,中度症状为2分,重度症状为3分。

    1.6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2。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临床表现相似,病理改变不同,预后不尽相同的免疫性疾病,病情迁延难愈。慢性肾小球肾炎根据临床表现多归属于中医“水肿”、“肾风”、“虚劳”、“腰痛”等范畴,在治疗上应以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基本原则。在现代中医学理论中,对于肾炎水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多集中在肺、脾、肾三脏,重点在肾。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经历代医学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被广泛应用。原方中附子温肾助阳以散阴寒,使水有所主,兼温脾土;配生姜温散水气,配白术温健脾肾之阳以制水,佐以茯苓淡渗利水以祛湿邪,芍药敛阴和营、泄利小便,以防水气消而燥热生。因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多有疲倦乏力、周身水肿等临床表现,故笔者在原方基础上加用黄芪、泽泻,黄芪配白术增健脾之功效以利水,又可固护正气,缓解疲乏;泽泻淡渗利水,与诸药共用,消肿之效显著。全方温阳利水并用,佐以敛阴之品,使之温热不伤阴,敛阴不助邪,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3]。

    蛋白尿是促使肾小球硬化、促进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尿蛋白是慢性肾炎早期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医学研究表明,ACEI类药物能有效降低慢性肾脏疾病的蛋白尿[4-5],常用于慢性肾病的临床治疗,但这类药完全缓解率不高,若加大剂量则易出现低血压反应[6-7]。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肾小球疾病蛋白质代谢紊乱,从而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尿蛋白量,起到更好地保护肾小管作用,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效果倍增。

    笔者认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 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08-509.

    [2]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7-162.

    [3] 李岩. 真武汤证浅析[J]. 世界中医药,20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0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