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707050
假性膜部瘤与真性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与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5日 童一帆 颜友良 李顺辉 李秀丽 刘丽赟
第1页

    参见附件。

     相关研究显示,VSD治疗后出现各类型传导阻滞等的原因有:①VSD最上端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瓣间隔<3 mm;②VSD直径>8 mm,封堵器直径>10 mm;③穿刺成功后动脉静脉轨道建立时间>60 min及术中pH值<7.35。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缩短手术时间、防止酸中毒等是降低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9-11]。在本研究中,绝大部分严重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均发生于真性膜部瘤组中,其中术后3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为真性膜部瘤样缺损,应用14 mm上海记忆公司对称型VSD封堵器治疗。膜部存在VSD是膜部膨出瘤的主要特征,缺损周围组织由三尖瓣隔瓣部分腱索和膜部纤维组织组成[12-13],希氏束及左、右束支等与室间隔膜部、瓣膜纤维环相邻,相对来说,在处理有膜部膨出瘤的膜周部VSD时比较容易接触到希氏束的穿入部分和左束支主束,因此较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一般认为早期的传导阻滞与导管刺激、封堵器对传导束的局部压迫及周围组织水肿有关[14-15],较晚出现或继续加重者可能是随着室间隔的运动以及封堵器弹性回缩,使传导束受到压迫或压迫进一步加重所致。出现传导阻滞者主要给予激素、大剂量维生素C及果糖等药物治疗,达到抗炎、减轻心肌水肿的目的,从而减少对传导系统的影响。

    总之,膜周部VSD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术后并发心律失常较为常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