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13期
编号:13129169
256层螺旋CT组合后处理技术在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5日 宋思远 王国臣 张惠英
第1页

    参见附件。

     表1 3组组合后处理技术显示肋间后动脉起点方位的显示能力的比较[n(%)]

    与C组比较,χ2=99.93,*P=0.00;χ2=41.73,#P=0.00;=61.32,▲P=0.00

    左侧肋间后动脉大部分起于胸主动脉后壁,少部分起自于胸主动脉右后壁;右侧肋间后动脉的起点位于胸主动脉的后壁、右后壁及右壁。

    2.2 3组组合后处理技术显示肋间后动脉大体解剖形态能力的比较

    A组(MPR+VR)能够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共146支,有1426支不能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B 组(MPR+CPR)能够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共1126支,有378支不能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C 组(MPR+MIP)能够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共1586支,有108支不能完整显示肋间后动脉,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7,P<0.05),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P<0.05),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50,P<0.05)。

    2.3 肋间后动脉共干情况

    两侧肋间后动脉大多起于胸主动脉同一水平,相邻的肋间后动脉有时共干起始。2支肋间后动脉共干13例,11例为第3、4肋间后动脉共干,2例为5、6肋间后动脉共干。肋间后动脉与右侧支气管动脉共干54例(54%),其中与第3、4肋间后动脉共干的较多(共干动脉为第3肋间后动脉的42例,第4肋间后动脉的8例),与第5肋间后动脉共干的4例。

    3 讨论

    3.1 256层CT的优势及后处理技术的选择

    多层螺旋CT(MSCT)与单层螺旋CT相比,扫描速度成倍提高[5]。256层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极高、扫描速度极快、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能够对细小血管进行无创、有效地评价,能够为临床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本研究运用256层螺旋CT,5 s内即可以完成对胸部的扫描,可获得1 mm层厚图像,可以很好地显示肋间后动脉的大体解剖形态以及起点方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