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21期
编号:12729776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1期
     图1 腹水有核细胞涂片镜检(瑞氏-吉姆萨染色,×1000)

    a.嗜酸粒细胞;b.间质细胞

    2 讨论

    2.1 病因及临床特征

    目前EG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5],一般认为是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所致的变态反应[6]。EG临床表现多样,典型的EG以胃肠道内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嗜酸粒细胞浸润可局限于胃肠壁亦可呈穿壁性。Klein等[7]根据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程度将本病分为3型。①黏膜型:嗜酸粒细胞浸润仅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主要以蛋白丢失性肠病等为特点。内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活检有嗜酸粒细胞浸润。②肌层型:浸润以肌层为主,胃肠壁增厚,呈结节状,常导致胃肠道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胃、肠道组织活检可见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到黏膜下,并通过肌层向浆膜层延伸。③浆膜型:浸润以浆膜为主,以合并腹水为特点,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据文献报道[8],EG患者上述3型可单独或同时出现。外周血及骨髓嗜酸粒细胞比例常升高。黏膜型常见,肌层型次之,浆膜型最罕见[9]。

    2.2 诊断、治疗及预后

    诊断EG尚无统一标准[10]。目前普遍认可Leinbach提出的诊断依据:①接触致敏原后导致胃肠道症状与体征;②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组织学证实胃肠道嗜酸粒细胞浸润[11]。本病诊断需与下列疾病有所鉴别。①寄生虫感染: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