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6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961495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心悸的临床效果(3)
http://www.100md.com 2016年7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6年第19期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且其发病原因也被做了扼要的叙述,张仲景认为主要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和汗后受邪等因素引起,同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心悸的辨证论治。后世医家亦对心悸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医宗金鉴》有关章节从脉象表现分析和认识了心悸发生的原因,认为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王清任《医林改错·心慌》则认为瘀血内阻也可导致心悸怔忡[8]。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9]。《丹溪心法》认为虚与痰是怔忡发病的根本原因[4]。近代名家岳美中认为,心动悸是由于营血即亏,心无所养,真气以馁,脏神不宁所致[10]。总之,心悸的病因不外乎感受外邪、情志内伤、体虚劳倦及药物中毒四种。病机乃虚者为脏腑气血阴阳亏损,导致心神失养,实者多为痰饮停滞,瘀阻心脉,扰乱心神,而致心神不宁。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有观点[11]认为,“心悸的病因主要则之于心,由于心神失养,心神动摇,悸动不安,但其发病还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息息相关”。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藏神;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而藏血。生理上肝气条达,气血畅通则心脉通。病理上若情志不遂,久致肝失条达,气滞血瘀则心脉瘀阻;或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宁。脾不生血、统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动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2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