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7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3007808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2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7年第4期
     2凝血功能改变

    2.1凝血功能指标极其作用

    临床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包括病患凝血功能包含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APT、凝血时间(TT)、抗凝血活酶Ⅲ(A-Ⅲ)活性、FIB、血小板计数。血浆内数量最多的凝血因子为纤维蛋白原,其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这种物质会提升血液黏稠度,令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通过FIB的连接使血小板聚集,成为血栓。血液若处于高凝状态,其PT,APT以及TT时间显著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在正常情况下,孕期的凝血因子Ⅱ-X含量比非孕期要高,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变化。令PT和APTT轻度下降,纤维蛋白原水平比非孕期提升50%,纤溶酶原水平上升,纤溶活性下降,优球蛋白溶解时长显著加长,使妊娠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也被称之为血栓前状态[8]。

    2.2重度子痫者凝血指标/功能改变情况

    重度子痫前期血液存在止血、凝血和抗凝、纤溶系统失衡状态,表现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功能均增强,抗凝血功能减弱,凝血功能提升。内源性凝血因子含量明显比正常孕妇高。抗凝蛋白含量却减少或结构异常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