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7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063323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7年第9期
     呃逆,中医古称“哕”“哕逆”。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黄帝内经》中记载“胃为气逆,为哕”,即是指本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中将呃逆分为三种:一是“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为实证;二是“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为寒证;三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为虚热证。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中曰:“大率胃实即噫,胃虚则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指出了呃逆与膈有关。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呃逆论》中说:“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明·张景岳明确提出了呃逆病名,其在《景岳全书·呃逆》中曰:“哕者,呃逆也”。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呃逆论》把本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清·李中梓《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了系统的诊疗法则:“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夹热者,当凉补”。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中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久病劳倦、正气亏虚所致,其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治疗上应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原则;证治分类包括胃中寒冷证、胃火上逆证、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和胃阴不足证五种类型。对于因寒邪蕴蓄者,当温中散寒;因燥热内盛者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