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期
编号:13183642
浅谈5~9岁儿童静脉抽血的心理护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第3期
     【摘要】 目的 了解和分析门诊静脉抽血患儿的心理状态,探讨心理护理在5~9岁患儿抽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护理,减少患儿抽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 随机抽取400例5~9岁患儿,通过有效沟通,进行心理干预,观察患儿在抽血过程中心理行为的应激反应。结果 门诊患儿抽血前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心理。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儿对抽血的恐惧情绪明显缓解,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静脉抽血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避免晕针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儿童; 静脉抽血;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36

    

    抽血检查已成为体检、疾病诊断及复杂病情诊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抽血者普遍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尤其是儿童群体。5~9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已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并能独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他们会意识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会因受到赞赏而产生成功和信任感;同时也可能因受到责备而感到失落,产生抵触、厌烦情绪以及行为反应[1]。因此,进行5~9岁儿童静脉抽血心理护理,能够增强患儿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静脉抽血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促使护理人员提升业务素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400例患儿,其中男280例,女120例;年龄5~9岁,第1次抽血240例,2次以上抽血160例。

    1.2 方法 温馨服务是一种实践人性化、人道化护理服务的行为和规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主动热情接待患儿,言谈举止要大方得体,用真挚的言行、娴熟的操作技术让患儿放松,顺利地完成抽血工作[2]。

    1.3 心理分析

    1.3.1 紧张与恐惧原因 5~9岁的儿童正进入启蒙意识渐退、独立思维开始生成的阶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9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