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280947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优势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25日 蒋银仙 蒋艳 蒋燕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优势。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平片未显示骨折的病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成像。结果:60例中9处肋软骨骨折及72处肋骨骨折在三维重建处理中均获得良好图像。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及时、准确、直观、完整地显示不完全性及无明显错位的微细肋骨骨折、肋软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及程度。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47

    肋骨骨折是胸部外伤最常见的损伤,但普通X线胸片检查对于无明显错位的线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及肋软骨骨折易漏诊。多层螺旋CT(MSCT)具备大范围、速度快、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及强大的图像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等优点,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法成像(SSD)、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多种方法结合能够更加客观、清晰立体地显示细微损伤,为临床治疗及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文搜集60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平片正常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中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片检查正常的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6~83岁,平均46.5岁。主要临床表现:均有外伤史,胸痛、胸闷。

    1.2 MSCT检查方法 采用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上臂上抬高过头,扫描范围自第1肋骨至第12肋骨。扫描条件:120 kV,300 mA,层厚、层距8 mm,准直器宽度0.75 mm,螺距1.15。扫描结束后将图像进行1 mm层厚减薄重建传至工作站,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获取最佳效果的图像。

    2 结果

    60例中共有81处骨折,9处为肋软骨骨折,72处为肋骨骨折,其中49处为线性微细骨折,23处为不完全骨折。MSCT常规扫描(8 mm层厚层距)图像上显示64处骨折,减薄重建后81处骨折均获得良好显示。常规CT漏诊共17处(20.9%),分别为肋骨骨折11处,肋软骨骨折6处。另外,CT还发现少量胸腔积液,邻近局部软组织肿胀、胸壁气肿。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更直观、明了清晰地显示出骨折线的数目、断端形态。见图1。

    3 讨论

    常规CT横断面图像上肋骨常被切成小段,即使发现骨折亦较难具体判断哪一根肋骨骨折[1],且扫描层厚较厚,对一些细微骨折线观察十分困难。在本组病例中常规CT的漏诊率达20.9%。并且图像缺少立体感,难以全面准确的评估骨折及骨碎片情况。

    图1 各种三维重建技术对不同细微肋骨骨折及间接征象的显示

    多层螺旋CT(MSCT)强大的三维重建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客观、清晰、多角度、立体地显示肋骨的解剖结构和细微损伤,几乎100%能对肋骨骨折的形态及程度作出正确的诊断;同时,也可清晰显示断端周围软组织肿胀、肺与胸壁脂肪层模糊等骨折的间接征象。MPR通过对肋骨骨折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曲面及任意方向观察,增加了观察角度和维度,可对肋骨骨折的形态及程度作出明确的判断,对细小骨折敏感。但因为是在二维图像上显示骨折线,缺乏立体感,所显示的骨折改变是不连续、不完整、不全面的,且不能准确定位哪根肋骨骨折。SSD、VR重建的是三维立体图像,能够形象、完整的显示骨性胸廓的全貌,可以进行任意方位的切割和旋转,通过旋转角度观察各肋段,为肋骨计数、定位提供方便。MIP则可以更好的显示肋软骨形态。MIP一般不单独使用,而与MPR、CPR联合应用。

    综上所述,CT重建技术可任意间隔重建、切割,避免胸廓结构重叠,某些特殊部位骨折均能准确的确定或排除骨折,对线形骨折、水平走行的骨折及轻微的不全骨折也能清晰显示,对胸片未能诊断的肋软骨骨折能清晰显示,降低了漏诊率及误诊率,特别是提高了隐匿型骨折的诊断率[2-4],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及涉及到法律性问题,更好地为患者及社会服务[5]。

    参考文献

    [1] 王淑丽,王林森,孙鼎元,等.多层螺旋 CT 在肋骨微细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2):1289-1292.

    [2] 王荣品,翟茂雄,唐斌,等.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6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