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2280174
芍药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5日 梁国威
第1页

    参见附件。

     【关键词】 芍药汤; 痛泻要方;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79

    溃疡性结肠炎是大肠的表浅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最常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犯全部结肠,甚至波及末端回肠。本文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芍药汤与痛泻要方联用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45.3±3.8)岁;患者病程5个月~19年,平均(3.8±0.9)年;经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水肿充血83例,黏膜糜烂19例,点状出血9例,血管纹理不清5例,炎性增生4例。所有患者均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与参考文献中的标准确诊[1]。以盲分法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剂量为0.5 g,3次/d,同时以100 ml浓度为2%的甲硝唑与5 mg地塞米松联合进行保留灌肠治疗,1次/d,10 d为一疗程。治疗组以芍药汤联合痛泻药方进行治疗,根据患者中医证候进行加减。基本方:白芍25 g,炒白术25 g,防风10 g,陈皮15 g。木香20 g,黄连6 g,白头翁12 g,黄芩15 g,炒莱菔子15 g,枳壳15 g,柴胡10 g,地榆10 g,甘草10 g,槐花10 g。患者如便赤血多为紫色暗沉者,为热毒入侵,加黄柏强化清热制痢效果;患者若伴有食滞,则以山楂代替甘草消除食积;患者如腹部有胀满感,腹泻且为赤色冻状,则加牡丹皮与当归强化血液流动。服药方式为水煎服,1剂/d,分2次早晚服用,10 d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评价标准 根据参考文献和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学分会制定的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疗效分为3级[2]。痊愈:患者症状消失,经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确定肠黏膜病变消失,恢复正常;好转: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经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确定肠黏膜病变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经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确定肠黏膜病变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36例(60.0%),好转18例(30.0%),无效6例(10.0%),总有效率为90.0%。与对照组相比,痊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在黏膜及黏膜下层,有广泛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和表浅小溃疡,或融合成大溃疡,少数病变严重者,溃疡可达肌层,甚至可以并发穿孔;炎症剧烈时,结肠可明显扩大,导致所谓“中毒性巨结肠”[2]。溃疡的黏膜增生可形成增生性息肉,但无炎性肉芽肿形成;肠管可因炎症及纤维化而使结肠袋消失、变形、缩短,但很少引起狭窄和瘘管。本病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病位在脾胃、大肠,病邪以湿邪为主。机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肝木克土,导致脾胃损伤,传导失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肠,肠络受损,血腐肉败化脓而成溃疡[3]。

    本方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止痢,用以为君。重用芍药以柔肝理脾,缓急止痛;木香行气导滞,乃“调气则后重自除”,三药相配,调和气血,共为臣药。柴胡苦寒沉降,既可助黄芩、黄连泻火燥湿,又可合诸臣药活血行气,并通腑泻下,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寓“通因通用”之妙;又用少量肉桂,温而行之,既可入血分协白芍行血和营,又可制黄芩苦寒之性,使无凉遏滞邪之弊,以上诸药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芍药相配,更能缓急止痛,用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效。本方清温并用,侧重于清热燥湿,且调和气血,兼以“通因通用”。湿热毒邪较盛者,加白头翁、黄柏、金银花以增强清热燥湿解毒之力;若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者,加牡丹皮、地榆以凉血止血;若兼有食积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导滞。临床研究中,芍药汤联合痛泻药方进行对症加减,显著提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改善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4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