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18期
编号:12312104
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并高尿酸水平患者干预作用的意义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2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第18期
     【摘要】 目的:探讨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心绞痛并高尿酸水平患者干预作用的影响。方法:将4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在饮食调节、戒烟、戒酒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常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苯溴马隆50 mg/d治疗半年。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尿酸水平,并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及再住院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因心绞痛再次入院者6例(30.0%),治疗组1例(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于控制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有效的。

    【关键词】 心绞痛; 冠状动脉慢血流; 高尿酸血症
, 百拇医药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逐渐被熟悉。但是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太清楚,治疗亦处于研究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对心绞痛并高尿酸水平患者及其干预作用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11年9月有心绞痛症状拟诊冠心病于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心外膜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夹层、血栓、动脉瘤、心肌病、瓣膜病并有高尿酸水平的病例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伴高血压10例,糖尿病8例,吸烟2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临床有胸痛或心绞痛病史;(2)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无狭窄,将冠脉血流仅为TIMI2级或以下的患者定义为慢血流。
, 百拇医药
    1.2.2 排除标准 具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成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冠状动脉痉挛、冠脉内血栓、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肌桥、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60 mm Hg或舒张压>120 mm Hg)、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1.1 mmol/L)、肝肾功能不全、结缔组织病等的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饮食调节、戒烟、戒酒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苯溴马隆50 mg/d,治疗半年。

    1.4 心绞痛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显效: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两级;原为Ⅰ~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非劳力型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每周不多于2次,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改善: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症状降低Ⅰ级,硝酸甘油减用一半以上;原为Ⅰ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不用硝酸甘油;非劳力型心绞痛,治疗后心绞痛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一半以上。基本无效:症状及硝酸甘油用量无改变,或虽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改善程度者,并监测肝肾功能。
, http://www.100md.com
    1.5 观察指标 空腹12 h抽取患者清晨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酸,治疗半年后复查尿酸水平并观察有效率及再住院率。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或百分比表示,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分别为(428.35±43.22)μmol/L、(302.54±39.45)μmol/L,对照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分别为(426.41±42.56)μmol/L、(367.23±38.44)μmol/L,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绞痛改善情况 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2.3 再住院率 随访半年,对照组因心绞痛再次入院者6例(30.0%),治疗组1例(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是指除外严重的冠脉狭窄、痉挛、气体栓塞,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等,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迄今为止,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已发现近30年,但关于慢血流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冠脉微血管功能异常、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失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慢血流现象可能是一种缺血性心脏病的新的发病机制,它既代表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失调的早期阶段,同时也提示微血管功能失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内皮功能损伤早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及临床症状出现。因此,内皮功能异常的检测是重要的早期诊断指标[1]。冠状动脉血流缓慢导致心肌血液灌注不足,心肌缺血、缺氧,导致无氧代谢加强,引起心绞痛的发作。
, 百拇医药
    尿酸是人体内外源性(饮食)和内源性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在肝脏和肠道经过黄嘌呤脱氢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氧化次黄嘌呤、黄嘌呤形成终产物尿酸。尿酸的形成往往伴有大量氧自由基、过氧化氢等活性氧(ROS)的生成。ROS对机体组织结构和细胞信号转导有明确的损伤作用。尿酸增高,尿酸结晶易析出而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引起内膜的炎症反应。在炎症过程中,机体的巨噬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肝细胞,使之分泌CRP,从而CRP增高。CRP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而介导血管内皮坏死,促进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进入血管内皮,从而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2]。尿酸可能通过损伤内皮功能,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黏附、溶解、促进血栓形成,增加氧化应激、促进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脂质过氧化及促增殖和促炎作用,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等机制增加或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3]。崔小波等[4]经过6年的随访发现,血尿酸升高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早期表现,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会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带来益处。高尿酸血症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速度,降低血尿酸水平,会减轻高尿酸血症对冠状动脉的损害,从而改善这部分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65.0%,治疗组住院率30%,对照组住院率5%,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说明降低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对于控制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有效的。目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治疗还缺乏十分有效地手段,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纠正,不失为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改善其愈后的一种策略。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程训民,何国祥,仝识非,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造影剂排空滞缓段的血管内超声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5,24(4):193-195.

    [2] Yeh E T, Anderson H V, Pasceri V,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linking inflammation to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J]. Circulation,2001,104(9):974-975.

    [3] Johnson R J. Uric acid and diet-insights into the epidemic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N Eng l JM ed,2004,350(10):1071-1073.

    [4] 崔小波,李强,牛丕业,等.北京市部分公共场所吸烟与二手烟暴露情况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15(28):50-52.

    (收稿日期:2012-04-18) (本文编辑:李嫚), http://www.100md.com(刘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