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273705
腹股沟皮纹小切口与传统法行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的对比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敖建平 向川南
第1页

    参见附件。

     B组:在耻骨结节上外侧,取腹股沟皮肤横纹处或外环皮纹处行横切口,切开皮肤长约0.8~2 cm,切开卡巴(Camper)筋膜和斯卡巴(Scarpa)筋膜至腹外斜肌腱膜,余步骤同A组。

    1.4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大小,术后并发症发生(包括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瘢痕发生、疝复发等),术后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痊愈出院。手术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及住院时间上B组优于A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发病高峰期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在这一阶段,腹股沟直疝十分罕见,事实上所有的先天性腹股沟斜疝都是由于生后鞘状突残余未闭造成。儿童右侧疝约占60%,双侧疝占10%,总发病率随年龄不同而不同。除早产儿外,有20%有阳性家族史[4],女性患儿姊妹之间,发病的危险性最大[5]。尽管腹膜鞘突管在生后可继续闭塞,但有疝的小儿却很少有自愈之可能,因而诊断后即应手术治疗,一般只要求高位结扎疝囊即可[6]。

    基层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大多还沿用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术式,术后患儿愈合后外观欠满意,在微创理念及现代医学发展下,有必要选用简单实用、创伤小、切口美观的治疗方式。通过资料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因其实质均是疝囊高位结扎,步骤基本相同,在手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B组则优于A组(P<0.05),这与术中对组织切开范围控制、精索游离更加精细、创伤相对小关系密切,同时,腹股沟皮纹切口距会阴部相对较远,减少了术后尿液污染机会,符合皮纹朗格氏线走向,张力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不易遗留瘢痕,容易被家长及患儿接受。

    在实际操作中,传统斜切口术式适合所有类型的腹股沟疝,且年龄不受限制,而腹股沟皮纹小切口术式并非适合所有腹股沟疝,应严格把握指针,尤其在腹股沟嵌顿疝、滑疝以及年长儿疝的应用上需个体化。婴幼儿由于腹股沟管短,几乎垂直重叠,年龄越小越明显,故而作疝囊高位结扎时不需从外环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手术切口最小可达1 cm以下,而对于年长儿来讲,腹股沟管发育后部分患儿需打开腹股沟管才能做到真正的高位结扎,避免遗留小疝囊而复发。在技巧熟练的外科医师操作下多能在小切口范围内完成这一步骤,否则需延长切口处置;嵌顿疝患儿可试行复位后行小切口手术,但应除外下列情况:(1)嵌顿已超过12 h者;(2)试行手法复位治疗失败者;(3)新生儿嵌顿疝,难于判断嵌顿时间者;(4)局部或阴囊红、痛明显者;(5)已出现便血等绞窄征象者,或全身情况差,出现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腹膜炎体征者;(6)嵌顿的疝内容物为实质性脏器,尤其女婴嵌顿疝内容物常为卵巢和输卵管,复位困难且易致其损伤者。对此类嵌顿疝,疝内容物情况待明确者应果断顺皮纹延长切口,滑疝处理也类似。 切口定位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位于下腹横纹线。腹横纹位置在小儿大多稍高于外环口,随年龄增大切口越应向下偏离,可在耻骨上方触摸精索的“条索感”,向外上延续扪不清精索处作为定位点顺皮纹切开,此处显露外环直接,能避免暴露不佳寻找疝囊困难。若术中组织已被翻乱找不到疝囊者,可经腹腔行疝囊高位结扎(LaRaque术式)[7]。

    近年来开展的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虽然可安全进行手术[8],没有增加手术复发率或精索损伤,但并没有显著的好处和优点[9]。腹腔镜技术对麻醉、器械设备、外科医师镜下手术技巧要求均较高,有条件的医院才能开展,费用相对有所增加,且随腹腔镜应用,越来越多的不良反应受到学者广泛重视,尤其是气腹对机体的影响。腹股沟皮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式则对麻醉技术、器械设备要求不高,手术技巧易学易会,同样可达到微创效果,在各级医院尤其基层医院均可开展。

    因此,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合基层推广。

    参考文献

    [1] Taqvi S R,Akhtar J,Batool T,et al.Complications of inguinal hernia surgery in children[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06,16(8):532-535.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33.

    [3] 谭家驹.微创外科手术与麻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27.

    [4] Kokinsky E,Cassuto J,Sinclair R, et al.Topical wound anaesthesia in children-a temporary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J].Acta Anaesthesiol Scand,1999,43(2):225-2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