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274349
淄博市1361例院前死亡病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王雅南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城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现状及特点,查找院前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市的急救网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本中心2011年指挥调度派车中的1361例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361例院前死亡病例中死亡病因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车祸伤及损伤为主。其中城区451例,农村910例,城乡比例1:2。急救站大多设在城区及县城内,急救反应速度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结论:合理设置急救站(点),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有效缩短抢救半径,提高反应速度,加强急救医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可以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院前死亡; 抢救成功率; 抢救半径; 反应速度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99

    院前急救是现代医学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在医疗救治的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对伤病员实施现场紧急处理与抢救。尽最大可能保证转送途中生命安全[1-2]。院前死亡是指患者在未来得及到医院就诊前,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各种创伤和非创伤因素)引起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或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的死亡。如何提高院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减少院前死亡事件的发生,是院前急救医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查找急救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急救死亡率和伤残率,对本中心2011年院前急救的1361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本中心指挥调度的派车记录中1361例院前死亡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08例,女453例,男女比为2.004:1;年龄1~100岁,平均60.05岁。

    1.2 方法 对1361例院前死亡病例的病因分类、急救反应速度、城乡分布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1361例院前死亡病例中,死亡病因以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车祸伤及损伤为主。见表1。其中城区451例,急救反应速度最短2 min,最长31 min,平均反应速度8.30 min;城郊及农村910例,急救反应速度最短8 min,最长99 min,平均反应速度17.00 min。见表2。

    表1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病因统计

    表2 城乡间抢救反应速度统计

    3 讨论

    淄博市是典型的组群式城市,下设五区三县,人口420多万。现急救指挥中心下设37家急救站,4家急救点。本市农村人口多,地域广,许多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对比急救医疗服务的空缺更为严重。据本中心基本数据显示,近45%的120急救患者集中在城郊及农村。而目前设置的急救站大多在城区,急救半径城郊长达10公里,农村长达几十公里。农村院前急救半径大,路况差,显然与城区急救半径控制在5公里以内,呼救响应期10 min内的标准不符[3]。特别是南部山区,地域偏远交通条件差,据统计到达淄川区峨庄乡最偏远的村庄需要90 min的车程,因此许多急危重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失去生命。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合理设置急救站(点),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有效缩短抢救半径,提高反应速度,加强急救医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的技能培训,提高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降低院前死亡人数。

    3.1 加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缩短抢救反应时间

    3.1.1 合理设置急救站(点),缩短抢救半径,提高抢救反应速度 对于急危重伤病员,最宝贵的抢救时机是在发病后的较短时间,特别是那些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其黄金抢救时间在发病后的3~5 min,这就需要正确的抢救措施及时介入。为此应连续规划增加各区县的急救站(点),以达到急救半径布局合理,使救护人员能在接到呼救后的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保证抢救的及时到位。缩短抢救半径是提高反应速度的基础所在和根本举措,因此提高抢救成功率必须使出诊抢救半径控制在3~5 km以内,确保在受理呼救信息后,所派出的急救车能在10 min以内到达事发现场[1]。

    3.1.2 开展社区急救医疗服务 社区急救是社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延伸,是急救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急救工作的优势,一是急救半径小,二是急救呼救反应时间短,三是社区医生了解社区情况,有利于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据文献报道,急危重症患者如能在发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黄金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则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4]。

    3.2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缩短抢救反应时间 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院前急救人员。没有一个稳定的院前急救人员队伍,就无法完成院前急救任务。院前急救人员主要包括急救医生、急救护士、急救车驾驶员和调度员,只有加强急救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才能提高急救队伍的整体素质。

    3.2.1 调度员培训 为有效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本中心持续对调度员的专业技能、地理地形、语言交流技巧、心理学理论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地理地形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调度派车的反应时间,调度人员要持之以恒地积极参加各种方式的学习,定期对城市周边和中心城区地理位置分布情况、道路交通标志、急救站点、网络医院地理位置、业务范围,急救半径等知识进行培训。调度人员由于其工作特殊性,缺乏面对面沟通的优势,言语的节奏、声调、用词就是面部表情,尤其重点掌握沟通技巧和声音的艺术。调度工作所需要联系的人员关系复杂,调度人员言词语句上稍有疏忽,就会引来矛盾或纠纷,特别是与呼救者、患者及其家属的联系,语言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通过学习心理学,掌握心理学及语言艺术的技巧,学会有效沟通、协调各方关系。

    3.2.2 医务人员培训 院前急救人员实行准入制,要求各急救站建立急诊医师、护士、驾驶员上岗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参加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等单位组织的业务学习和培训,经考核合格方能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独立值班的急诊医师必须具有3年以上、急诊护士必须具有2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驾驶员必须具有3年以上的驾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急救技能大赛,是加强本市急救队伍建设项目、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自2007开始,本市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市医疗护理急救技能大赛。全市有万余名医务人员参与大练兵,切实提高了全市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2011年首次把乡镇中心卫生院纳入比赛范围,扩大了覆盖面。有的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受条件限制,有些操作项目根本不会,也无机会训练掌握,这次比武让他们熟练掌握了基础生命支持(徒手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医护配合),成人机械通气,急救止血与包扎技术,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技术。对于缩短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2.3 第一目击者培训 事实证明,院前急救不单单是医务人员的事,而且也是全体民众的大事,医务人员不仅要做好院前急救工作,还要做好院前急救的宣传与知识普及工作,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普及推广急救知识不仅使群众在危急时刻能够更好自救,而且有能力为他人伸出援手,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第一目击者采取有效的现场急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3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