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2310049
心理干预在计划生育门诊焦虑对象手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5日 邱凤芳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在计划生育焦虑对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80例,未采用心理干预措施。分别对他们在手术前、手术中的配合程度以及术后有无恐惧感进行评估,将所得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服务对象在进入手术室后配合情况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术后恐惧感产生情况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积极主动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可缩短彼此的距离,增加信任,便于沟通,更利于减轻服务对象对手术的恐惧感。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促进术后身体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计划生育服务的满意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理干预; 计划生育手术; 焦虑对象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039

    计划生育手术虽然是小手术,但受术者是健康人群,为了采取避孕节育或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而要求手术,与医院的患者为了治疗疾病而采取手术治疗性质完全不同,受术者心理也有很大差别。最突出的表现是术前因担心手术会影响身体健康而出现焦虑症状,所以,心理干预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有焦虑情绪的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干预也是体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160例来站要求行人工流产术,术前有焦虑症状的对象实施心理干预后进行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1日-2012年3月1日来本站要求行人工流产术,且术前有焦虑症状的服务对象1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心理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非心理干预组)80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前常规询问病史,按操作规范施术,术后送到休息室休息,不对服务对象进行特殊的心理干预。

    1.2.2 观察组 术前耐心地与服务对象交谈,听取她们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手术的安全性做出恰当的解释,用恰当的语言,使对象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了解手术过程中真实的痛苦体验及对她们的具体要求,纠正其各种误解和疑虑。手术室尽可能将所有医疗设备和器械盘遮挡,使对象走进来时不会感到害怕。术中术者尽量不要让器械碰撞发出声音。同时对服务对象采取分散注意法,派专人与服务对象主动交谈,交谈时语气要柔和,要面带微笑,尽量谈一些她们关心的和一些让她们高兴的话题,让服务对象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当中,转移她们的注意力,如果中途服务对象仍有不适感觉,应对她们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让她们进行自我控制并教会她们控制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直到手术结束。术后陪其到休息室,感谢她们在手术过程中的配合,交待一些术后注意事项,并让她们好好休息。

    1.3 判断标准 配合组:将术中注意力转移,术中无呻吟,无痛苦表情,能较好配合手术;不配合组:术中焦虑、恐惧、呻吟、有痛苦表情,肢体扭动不配合手术。恐惧感组:术后恐惧、害怕、乏力疲倦,述说以后再也不做流产手术的对象;无恐惧感组:术后情绪正常,自述其实流产手术没有想象中可怕的对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服务对象在进入手术室后配合情况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过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服务对象与未经心理干预的对照组服务对象相比较。前者在情绪、精神状况及与医务人员的配合程度上明显优于后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服务对象在术后恐惧感产生情况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过心理干预的观察组服务对象术后产生恐惧感的情况,明显低于未经心理干预的对照组服务对象。总之,心理干预能有效的缓解服务对象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程度,减轻服务对象的痛苦,使其能较好地配合手术实施,更加有利于术后的恢复。见表1。

    3 讨论

    3.1 焦虑是个体或集体在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威胁作出反应时所受到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系统激活状态,它可由各种原因引起,并逐渐加重。国内外的研究者早就认识到:手术作为一种极具威胁性的应激源,常导致服务对象在手术前后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反应,当反应过于剧烈时,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机体的康复[1]。心理干预能降低服务对象对手术的恐惧感,利于术中配合和术后恢复,人工流产手术作为一种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一方面能减少人口出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另一方面,手术对服务对象来说是一种应激刺激,不仅有身体上的创伤性刺激,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严重的消极心理反应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引起并发证的发生。因此,积极主动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可缩短彼此的距离,消除顾虑,减少陌生感,增加信任,便于相互沟通,更利于减轻服务对象对手术的恐惧感。另外,Stinshoff等观察了男性和女性在接受侵入性医学操作时,男性更多地从药物减痛中获益,而女性更多地从减痛解忧中获益[2]。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计划生育手术过程中通过心理支持等手段,帮助服务对象克服焦虑和不适,减轻疼痛感既简单、快速、有效,并且不会产生药物镇痛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3.2 实施心理干预最重要的因素是整个服务中心要有团队意识。为了达到心理干预的最佳效果,要求整个服务中心必须建立一种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环境,以及设计一个过程,使服务对象从走进服务中心的最初阶段直到她离开,都能减少焦虑和紧张[3]。在整个过程中,服务对象所接触的工作人员(包括收款员、化验室人员、B超室医生、手术医生和护士等),都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能够细心、耐心的解答服务对象咨询的问题,热心的帮助她们克服遇到的困难,使服务对象从进入服务中心开始就产生一种信任感、安全感,这样更有利于手术前后的心理干预措施发挥最佳效果。

    3.3 心理干预成功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接诊医生除了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平时应特别注意积累一些应对特殊服务对象异常心理特点的技巧,医生之间应经常互相交流心得。比如遇到如下服务对象:⑴爱挑剔,蛮横不讲理者;⑵曾经受过精神刺激、对疼痛特别敏感者;⑶喜欢道听途说,容易接受反面经验,别人说人工流产很痛苦,她就记在心里,导致意外怀孕时格外焦虑、担心者;⑷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者;⑸神经质,容易对什么事都一惊一乍者;⑹对计划生育工作有误解者。遇到以上几种服务对象,接诊医生除了应该更加细心、耐心以外,还要根据她们的心理特点,制定特殊的应对策略。比如:对于爱挑剔、蛮横不讲理者医生一定要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涵养,尽量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耐心的等待她发完牢骚或挑剔完以后,再告诉她怎样才是对的,往往这样的服务对象最后都会感觉不好意思。对于曾经受过精神刺激、对疼痛特别敏感者,应该给予特别的关心,让其感受到温暖,并积极的鼓励她配合手术[4]。

    综上所述,在计划生育门诊焦虑的服务对象手术前后,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对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及促进术后机体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