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2313936
孕妇凝血功能与妊娠结局相关性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5日 乔姝 王云华
第1页

    参见附件。

     1.2 方法 选用美国产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试剂、定标血浆、质控品和枸橼酸钠抗凝管由现代百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标本的制备:应用专属的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研究对象的静脉血1.8 ml,即刻混匀,3000 r/min转速离心15 min以分离血浆,待检。分离后的血浆应无脂血、溶血或黄疸,样本制备完成后的2 h内必须检测完毕。标本检测前先应用质控品对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严格的质控检测,保证测量结果在可信范围内后再行标本检测。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g)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PT、APTT、TT的标准曲线应用标准血浆来建立,Fg的标准曲线则用纤维蛋白原标准来建立。

    1.3 妊娠结局的判定方法 胎儿窘迫的判定标准:胎心异常、电子监护发现胎儿出现多发晚期减速或重度变异减速、羊水存在Ⅱ度以上污染。新生儿的发病包含: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颅脑损伤(缺血性)或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炎等。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在出生后的1、5、10 min以阿普加评分,3分以下(含3分)为重度窒息,4分以上(含4分)为轻度窒息。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间样本率的比较应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组PT和APTT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T较对照组显著缩短,AT—Ⅲ活性显著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g水平和D—二聚体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孕妇的凝血功能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按照孕妇组主要凝血功能指标的测定数据将100例孕妇分为高凝血孕妇组24例和标准凝血孕妇组76例。分组标准:Fg≥5.60 g/L、TT≤12.30 s、D—二聚体含量≥660.53 mg/L的孕妇为高凝血孕妇组,其余为标准凝血孕妇。高凝血孕妇组巨大儿、胎膜早破、畸形、胎儿窘迫、早产和新生儿发病的发生率均较标准凝血组孕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孕妇在妊娠期间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血浆内纤维蛋白原和各类凝血因子的水平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增高[3]。这些血浆内物质含量的增高会导致孕妇妊娠期间凝血功能的异常。孕妇凝血功能变化会导致一些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如巨大儿、胎膜早破、畸形、胎儿窘迫、早产和新生儿发病等[4—5]。胎盘早剥等因素还会加重孕妇自身的组织损伤,迫使组织内活性凝血酶类的促凝物进入血液,更大量的消耗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数量。此时机体的纤溶系统会被激活,导致孕妇的高凝血状态转变为低凝血状态,扩大出血倾向,极易引发产后大出血。所以孕妇临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妊娠结局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凝血功能指标的测定能帮助临床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纤维蛋白原(Fg)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是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PT是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水平的反映,是外源性系统的筛选试验中较为常用的指标,灵敏性较高。APTT是血浆中凝血因子Ⅶ、Ⅸ、Ⅺ、Ⅻ水平的反映,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中常用的敏感指标[6]。PT与APTT两项指标共同反映出机体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中的总凝血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临产孕妇血浆中PT、APT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正常妊娠期间,孕妇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大部分凝血因子(Ⅴ、Ⅶ、Ⅷ、Ⅹ、Ⅻ等)有所增加,但变化不显著。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与本研究中孕妇产后没有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妊娠期高血压等凝血并发病,凝血途径并未启动有关。Fg的本质是一种糖蛋白,它经凝血酶水解后会产生两种肽(肽A和肽B),最后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发挥止血效果[7]。在血小板的凝聚过程中,Fg还是关键的受体,能帮助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最终引发血栓。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分子,比PT、APTT等指标发生异常的时间更早,可以进行凝血功能异常的早期测定。本研究结果显示Fg水平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孕妇Fg和D—二聚体的浓度增加越多,临产前高凝状态的倾向越明显。这种凝血功能的变化是一种保护性的生理变化,能帮助胎盘剥离面的血栓迅速形成,降低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8]。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TT较对照组显著缩短,AT—Ⅲ活性显著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是人血浆中重要的抗凝血酶,妊娠妇女AT—Ⅲ的活性显著下降提示此时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TT显著缩短说明该指标比PT、APTT更敏感,是进行凝血功能测定的重要指标。凝血机制的适度改变使各凝血因素有所上升,但血液过度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引发不良妊娠结局。本研究通过分析孕妇的凝血功能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后表明,过度的高凝状态导致巨大儿、胎膜早破、畸形、胎儿窘迫、早产和新生儿发病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上升。对孕妇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可尽早发现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时掌控孕妇血液的凝聚状态,对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确保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丽笙,郭卫东,黎敏.足月胎膜早破残余羊水量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51—52.

    [2] 汪丽,李力,俞丽丽.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7,36(13):1292—1293.

    [3] 甄锦壮,梁胡贞.妊娠期孕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11,17(4):500—502.

    [4] 蔡凤娥,万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0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