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2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318406
99mTc—MDP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在骨转移肿瘤显像中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胡涛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99mTc—MDP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在骨转移肿瘤显像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可疑转移性骨病变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均行全身骨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同机图像融合,所有患者结果均通过CT、MRI和病理检查、随访等方式确诊。将平面显像和SPECT/C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比较。结果:81例患者骨转移55例,201处骨转移灶;良性骨病变26例,42处病灶。全身骨显像及同机图像融合对骨转移病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7.3%、100%,对良性骨病变病例的符合率分别为61.5%、96.2%。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排除了SPECT平面显像中的10处放射性污染及12处骨外软组织显影造成的假阳性病灶以及14处良性骨病变,另外,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新诊断出肿瘤骨转移病灶51处。同机图像融合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平面骨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99mTc—MDP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可对肿瘤骨转移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并同时提供功能与解剖断层图像,在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平面骨显像中一些可疑的患者,尤其是可疑的骨病变部位均应使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

    【关键词】 全身骨平面显像; SPECT/CT; 图像融合; 骨转移瘤

    临床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用于各种骨疾病的诊断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是影像核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1],尤其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和鉴别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全身骨平面显像灵敏度高,但特异性差。近年来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的临床应用,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本院2007年住院及门诊的81例可疑转移性骨病变患者,其中男40例,女41例,年龄17~81岁,平均(58.0±12.8)岁。其中肺癌23例,前列腺癌6例,乳腺癌15例,肝癌、直肠癌、甲状腺癌、食道癌、宫颈癌各2例,其他肿瘤15例,以上诊断均经临床确诊,余12例为不明原因骨痛者。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1.2.1 采用GE公司Hawkeye Infinia SPECT/CT系统,配低能通用准直器,SPECT和CT共用同一机架、检查床和图像处理工作站,可以在同一设备上先后完成SPECT和CT的断层采集,并进行图像融合处理。

    1.2.2 所有患者经肘静脉注射99mTc—MDP 740 MBq(20 mci),3 h后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床速10~15 cm/min,采集完成后,进行同机局部断层骨显像。选定需局部骨断层范围,每个体位采集范围为40 cm。首先行核医学的断层显像,采集完成后,探头自动复位进行X线透射扫描,检查床均根据选定范围进行自动定位。然后使用安装于Hawkeye Infinia图像处理工作站的GE Xeleris系统进行SPECT与CT图像重建,其矩阵、像素和有效帧数均相同。进行图像融合处理后,可获得冠矢状位、水平位及三维图像的透射断层、发射断层及SPECT/CT融合图像。

    1.2.3 图像分析 由3名核医学和1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两种方法显像结果分别与最终诊断比较,结果相符即定为“符合”,性质待定或与最终诊断不相符均判为“不符合”。

    2 结果

    81例全身平面骨显像可见251处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其中27处病灶诊断为良性骨病变,其余224处均达到常规核医学骨转移阳性病灶诊断标准。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发现243处放射性浓聚灶,分别位于颅骨14处,肋骨52处,胸骨3处,脊柱114处,骨盆骨35处,肩胛骨、锁骨及四肢骨共25处,其中201处诊断为骨转移病灶。与全身平面骨显像比较,平面骨显像224处骨转移病灶中有10处放射性污染及12处骨外软组织显影造成的假阳性病灶;14处为良性病变;187处存在骨质破坏,为肿瘤骨转移病灶;1处性质待定,后经螺旋CT及随访诊断为椎体血管瘤;另外,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新检出骨转移病灶14处。经临床随访、螺旋CT、MRI及病检结果,81例患者最后诊断为骨转移者55例(201灶),其余26例(42灶)为良性骨病变。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及全身平面骨显像的诊断符合率见表1。可见图像融合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全身骨显像。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病灶虽灵敏度高但特异性差,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16.5%,37/224),且由于膀胱、污染等因素易造成漏诊(7.0%,14/201)。

    3 讨论

    全身平面骨显像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及优势已被医学界公认,但由于其病变定位欠精确,对某些良性骨病尤其是椎体病变(比如椎体骨质增生)与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较困难,曾经采用一些特殊检查体位以期提高其诊断准确性,但效果却不理想[3]。也有学者将CT及SPECT的图像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异机图像融合,但由于不是同机采集,病灶定位仍不够准确[4]。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系统的应用,将骨显像的特异性与病灶解剖定位的准确性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极大的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一般认为,对于骨骼病变的性质,其与病灶部位、形态有关[5]。当病变累及椎体附件(如椎弓根或椎板),常考虑肿瘤骨转移;若病变只累及椎关节突、棘突或椎体皮质,呈“唇样”放射性浓聚,则考虑为良性病变。常规全身骨显像对椎体阳性病灶并不能定位、鉴别,而SPECT/CT骨显像对常见的易与骨转移相混淆的良性病变,如退行性变、骨质增生等,有较好的鉴别能力。本研究发现,位于骨盆的骶骨、坐骨、耻骨及骶髂关节等处病灶,常因骨结构重叠或膀胱内尿液放射性影响,以及尿液污染衣物、皮肤等,容易造成全身骨显像漏诊、误诊,而SPECT/CT融合显像有助于对上述放射性分布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病变的位置、性质、数量,可消除干扰,有效减少漏诊、误诊的发生。SPECT/CT骨显像,通过一次检查可同时获得功能与解剖断层影像,提高了对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如骨显像病灶呈放射性浓聚,CT影像无异常,多考虑肿瘤骨转移;而CT影像异常,骨显像正常者,则可考虑为良性病变[6]。且同机CT有时能够分辨骨显像病灶骨破坏的性质,即区分骨转移为成骨型、溶骨型或混合型,对未明确原发灶的骨转移,有助于寻找原发肿瘤以及指导治疗决策[7]。

    本研究中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系统中的CT分辨率低,与螺旋CT相比其影像质量、解剖结构的细节显示仍较差,对于一些复杂的病变,诊断依然存在困难。然而,其足以对骨显像阳性病灶准确定位,在骨转移肿瘤的临床诊断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平面骨显像可疑的患者以及一些可疑的骨病变部位使用SPECT/CT图像同机融合,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更先进的SPECT/CT显像仪应用于临床,SPECT/CT图像同机融合将有更广泛地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寄晓.提高骨显像质量及扩展其适应证[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2,22(2):6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8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