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346883
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5日 吴小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对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将15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两组,所有患者给予全身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和麻黄素制剂,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向鼓室内注盐酸氨溴索15 mg,1次/周,1个疗程/4周,至少完成1个疗程。随访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治疗,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81%,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纯音测听0.5 kHz、1.0 kHz、1.5 kHz、2 kHz频率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耳内短暂闷胀,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 分泌性中耳炎; 疗效分析; 鼓室内注射; 药物疗法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多见于儿童。SOM全身症状不明显,如延误治疗,则可发生中耳粘连、硬化或胆固醇蓄积等病变,严重影响患者听力和儿童语言的发育。SOM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2005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喉科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疗法治疗78病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156例,均为2005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SOM患者,其中单耳患者45例,双耳患者111例,男92例,女64例;年龄6个月~55岁;临床特征:不同程度耳闷,耳阻塞感,低音调耳鸣,听力下降,检查见鼓膜内陷失去正常光泽,鼓膜活动差,纯音测听显示轻中度传导性耳聋,部分为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为B型曲线或C型曲线。排除病例:鼓室粘连硬化,腺样体肥大,鼻息肉,胆固醇肉芽肿,鼻咽部肿瘤,中耳胆脂瘤,肾功能不全,重症糖尿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知情自愿分为观察组78例(134耳),对照组78例(133耳),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急性期全身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和麻黄素制剂,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患者取端坐位,头稍前倾,患耳朝向术者,外耳道常规碘伏消毒,取5 ml带有鼓膜穿刺针头的注射器在鼓膜后下象限穿刺,向鼓室内注盐酸氨溴索15 mg,注药后平卧休息30 min,1次/周,1个疗程/4周,至少完成1个疗程。随访3个月。

    1.4 统计学外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SOM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但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病因[1]。造成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原因包括机械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功能障碍,机械性功能障碍包括各种良性或恶性占位性病变、鼻腔和鼻窦疾病等,功能性功能障碍包括细菌病毒感染、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先天性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不良和放射性损伤等原因,故恢复咽鼓管功能、抗感染、抑制免疫变态反应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方向[2]。盐酸氨溴索具有增加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作用,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内积液排除、调节分泌物性状,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促纤毛运动恢复和改善黏膜粘液毯的清理作用。文献[3-5]表明盐酸氨溴索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肯定。鼓室内注射,由于直接作用于咽鼓管、鼓室和乳突气房的黏膜。从而更有利于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并促进黏膜正常的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功能得到恢复。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81%。与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纯音测听0.5 kHz、1.0 kHz、1.5 kHz、2 kHz频率测定气导听力提高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耳内短暂闷胀,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治疗,表明盐酸氨溴索鼓室内注射更有利于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原因可能为加用盐酸氨溴索更有利于保持鼓室、咽鼓管的清洁,但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最常见于6月~4岁儿童,学龄前儿童患过分泌性中耳炎大约占90%,婴幼儿易患分泌性中耳炎是因为婴幼儿特殊的咽鼓管解剖结构,婴幼儿咽鼓管短、宽而平直,造成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炎症[6-7]。因此,预防婴幼儿患上分泌性中耳炎十分重要。从婴幼儿就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耳道进水,以防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参考文献

    [1] 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

    [2] 李月清.盐酸氨溴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2):102-103.

    [3] 周志军,叶建明,管建丽.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5):66-67.

    [4] 陈婷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6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