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346889
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5日 伍贤兵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66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种手术方法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但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组在愈合时间、Harris得分、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系统(DHS)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不错的疗效,但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法的愈合时间、Harris得分、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等指标优于动力髋螺钉系统(DHS)法,临床上应针对不同患者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系统;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 不稳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不稳定股骨粗隆骨折在骨科中是一种常见的髋部骨折,以老年人居多,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目前临床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骨折的常用手术方法有DHS、LPFP、PFN、Gamma钉等。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共66例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法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法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66例诊断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的患者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43~82岁,平均61岁;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2~80岁,平均63岁。两组病因、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手术方法的围手术期处理原则一致。动力髋螺钉系统(DHS)组:取仰卧位,患肢固定于骨科牵引床上,外展稍内旋位,在患肢股骨大粗隆和远端的外侧做一切口,将骨折断端暴露,牵引复位,定位器定位,钻入克氏针。在C形臂X线机下拧入股骨颈螺钉,置入DHS钢板,拧入股骨干螺钉,并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冲洗伤口,止血,放置引流管,最后关闭伤口。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组:取仰卧位,患肢固定于骨科牵引床上,外展稍内旋位,在患肢股骨大粗隆和远端的外侧做一切口,分离显露骨折端,骨块复位,置入大小合适的解剖钢板,近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定位合适后再拧入锁定螺钉固定,手术过程中用C形臂X线机观察螺钉的位置和颈干角的恢复情况,用拉力螺钉固定钢板上端于股骨颈头部,用皮质骨螺钉固定骨折的远端。冲洗伤口,止血,放置引流管,最后关闭伤口。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8~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l4.5个月。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观测记录所有患者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2 结果

    3 讨论

    按Evans-Jensen分类,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包括Ⅱ型、Ⅲ型、Ⅳ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大部分诱因是骨质疏松,以前多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但老年常同时并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内科疾病,受伤后原有疾病加重并同时可能出现新的并发症,骨折后若长期卧床,不能自由活动,死亡率较高。随着手术医疗材料与设备和手术技术的提高,现多主张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后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争取能够生活自理,从而降低并发症、阻止原有疾病进一步恶化、降低死亡率。

    本研究DHS组与LPFP组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LPFP组较DHS组手术所用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由此可以看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其一定的优势与特点,相类似的研究[1-2]也证明的这一点。

    据报道,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最大限度地固定骨折,有效减少骨折并发症,被视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3],该手术方法复位内固定满意率、骨愈合率和功能恢复接近伤前水平分别为88%、96%和68%[4]。但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败水平也较高,现总结该手术方法缺点如下:(1)不适用于粗隆粉碎性骨折特别是合并大粗隆冠状面骨折,因为进针处的皮质不完整,从而无法达到稳定固定。相关研究认为,动力髋螺钉系统治疗粉碎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会导致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5]。一般认为,骨折累及大粗隆、粗隆下骨折粉碎严重, 骨折线位于DHS进针点.则不使用。(2)不适用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因为骨质疏松时,人体骨骼机械强度低,骨质相对较少,螺钉对骨的把持力差容易导致术后骨折部位发生移位。(3)因需要切开并暴露骨折端从而进行复位,使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增加,频繁的剥离骨膜也使得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长。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属于解剖型锁定钢板,是一个通过两端的螺钉将折断处予以固定,保证骨折部位血运的固定系统。其有如下优点:(1)相比于DHS,其不强调解剖复位,依照解剖形而设计,钢板安放方式易机动,可避免引起固定系统脱位、尽可能减少对骨折处的损伤,从而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有利于患肢愈合,愈合时间较DHS短。(2)接骨板与骨皮质不用紧密接触,从而降低了骨膜的损伤,同时也减少了对骨血运的影响。(3)螺丝钉锁定后使骨质疏松患者的螺钉脱出的发生率降低,对粉碎性骨折、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疗效明确。但由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的抗剪切力能力相对较差,故极不稳定的骨折或重度骨质疏松的患者,应注意术后不能过早负重,防止发生固定部位松动、切出、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6]。(4)手术创伤较小,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能够尽早活动、尽早负重,减少并发症,纠正原发病,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动力髋螺钉系统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都是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后者较前者在愈合时间、Harris得分、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临床上应针对不同患者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湘平,何顺清,李治安,等.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J].中国骨伤,2011,24(3):242-244.

    [2] 谷韶平,张有明.DHS与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25-127.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