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356937
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对比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25日 谢君尧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取随机对照法,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给予厄贝沙坦150 mg,1次/d,对照组给予依那普利20 mg,1次/d,两组均分别在治疗4周、8周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不良反应人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依那普利比较,厄贝沙坦降压治疗有更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症状轻微,患者更能耐受,能够坚持服药,是一种较理想的值得在基层医院首选的降压药物。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厄贝沙坦; 依那普利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控制可减少脑卒中和心脏事件的发生率[1],为开展好高血压早期预防和控制工作,本院3年来使用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进行疗效对比,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2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的2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5.1±15.8)岁,病程0.5~25年;2级高血压48例,3级高血压32例。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血压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和分级标准及排除标准 按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分级标准[2]。高血压定义为连续3次非同日偶测血压,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2、3级,即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 mm Hg,舒张压90~99 mm 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 mm Hg,舒张压100~109 mm Hg;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 mm Hg,舒张压≥110 mm Hg,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排除标准为:(1)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2)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和急慢性肾脏疾病。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强调需要普查和重点防治及系统规范管理的三种慢性病之一,开展好普查,加强防治,系统规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呈上升趋势[5]。本镇两年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普查血压,高血压发病率在15%以上,与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患病率达18.8%[6],比较接近,可能原因是乡镇区域小,普查人数少,出现的发病率差距。按现有人口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多达2亿,而血压控制率仅为6.1%[7]。目前,治疗高血压的手段主要包括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是要让患者达到有效降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8]。有文献认为,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保证[9]。合理使用降压药,有效控制血压,并使血压保持平稳状态,应选用作用缓慢持久、副作用小、对肝肾无损害的药物[10]。选用厄贝沙坦是因为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药,能特异性地与AngⅡ受体的AT1亚型结合,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降压作用[11]。试验组40例患者使用厄贝沙坦4周后有效率为92.5%,到8周后有效率达95.0%,充分证明厄贝沙坦的早期降压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无需对症处理,患者能够坚持按时服药。大量研究表明,ARB制剂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合成或抑制其生物学效应,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其不仅阻断RAS通过血流动力学对肾脏的损伤作用,还阻断RAS非血流动力学作用,如减少转化生长因子β的生成,防止肾脏纤维化,从而改善肾血流动力学,减少尿蛋白。蛋白尿不单纯是肾脏损伤的后果,它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减少蛋白尿可明显减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指南推荐的5大类主要降压药物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临床应用以来,在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肾功能不全等患者中进行了广泛的临床试验研究,已成为最重要的心血管治疗药物之一。包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内的主要高血压诊治指南都在推荐其作为降压药物的同时,建议在以下情况应考虑优先选择使用ACEI: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颤动预防、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功能不全、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和代谢综合征[7]。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血管紧张素Ⅰ不能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浆肾素活性上升,醛固酮分泌减少,血管阻力降低,同时干扰缓激肽的降解,使血压下降,并对心、脑、肾有保护作用[13]。用于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4周后有效率为85.0%,治疗8周后有效率为92.5%,统计不良反应主要为干咳,经对症处理后,其中1例干咳不减轻,患者不能坚持服药,而换用其他降压药物。本研究结果显示,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比较,在用药4周后其有效率高于依那普利(P<0.05),在用药8周后,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厄贝沙坦不良反应较少,不需对症处理,患者能够坚持服药。因此,厄贝沙坦是早期有效安全的降压药物,特别适用于有心血管重构的高血压患者[13],是值得在基层卫生院进一步推广使用的降压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5,13(9):541.

    [3] 刘国仗,胡大一,陶萍,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

    [4] 马靖.ARB用于逆转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临床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0):66-67.

    [5] 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35.

    [6]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4-484.

    [7]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4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