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35618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5日 徐荷凤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临床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汤加减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6.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呈麻木感、针刺感、烧灼样疼痛感,后期可能会出现肌萎缩及瘫痪[1]。据报道该病的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7.5%~24%[2],目前又尚无特效的西药。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其中男31例,女33例;年龄38~81岁,平均(56.55±8.23)岁;病程6个月~21年,平均(5.87±1.92)年。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8~80岁,平均(55.89±8.74)岁,糖尿病病史5~36年,平均(10.99±8.48)年,周围神经病变病史1~20年,平均(5.79±1.95)年。对照组32例,其中男16例,女16例,年龄38~81岁,平均(56.26±7.91)岁,糖尿病病史6~39年,平均(11.23±7.82)年,周围神经病变病史0.5~21年,平均(5.66±1.89)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周围神经病变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国际协作研究标准[3]。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等常规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待血糖达到的理想控制水平后开始对比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维生素B1、B6,每次各20 mg,3次/d,口服;甲钴胺片,每次0.5 mg,3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汤。药方组成:黄芪30 g、丹参25 g、川芎15 g、鸡血藤25 g、当归15 g、水蛭10 g、地龙10 g、赤芍15 g、川牛膝15 g,五味子10 g、山药1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各1次。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断疗效。

    1.4 观察指标 采用肌电图仪测定肢体优势侧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

    1.5 疗效判定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腱膝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 m/s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腱膝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 m/s;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腱膝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6.2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P<0.05),见表2。且在整个疗程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长期高血糖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1)高血糖状态下激活葡萄糖的旁路代谢(多元醇通路),消耗还原型辅酶Ⅱ导致谷胱苷肽减少,使得血管的血流量下降和大量自由基产生,同时神经细胞内大量山梨醇和果糖堆积,从而造成周围神经损伤。(2)持续的高血糖可导致神经组织中蛋白质的非酶促化反应异常增高,生成大量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干扰神经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轴索变性萎缩。(3)高血糖状态下,氧化应激导致许多神经营养因子减少,减弱受损神经纤维的再生能力。(4)糖尿病时,神经营养因子及其相关神经肽、受体等缺乏,导致DPN的发生和发展。(5)微血管病变所致周围神经血流低灌注是DPN发病的重要因素。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它和维生素B1、B6都是修复神经损伤的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末梢神经的功能,起到了一定治疗作用。但还应注意进行抗氧化应激,改善神经微循环方面的治疗。近年来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疗法较单纯西医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5-6]。本病在中医上属“痹症”、“痿症”范畴,多由消渴日久,伤阴耗气,气虚血瘀,血行不畅于四肢而引起。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主。本方中黄芪味甘,可补气固表,气旺血行,利水退肿。丹参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且与黄芪、川芎合用,可明显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从而改善神经传导功能[7]。鸡血藤可养血活血,与水蛭、地龙、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药合用,可明显增加局部循环的血液灌流,具有改善神经微循环,促进周围神经修复的作用[6];川牛膝强筋壮骨,五味子、山药可滋阴降糖,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实验研究证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不但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神经传导速度亦有显著提高,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彦,谈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11.

    [2] Caleutt N A.Potential mechanisms of neuropathic pain in diabetes[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6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