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2356197
不同剂量高渗盐水治疗颅脑损伤时对血生化及渗透压的影响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5日 陈珑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计量的高渗盐水对于治疗颅脑损伤时对于血生化及渗透压的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各30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及用药3 d后其血生化及渗透压的变化及疗效。结果:低剂量组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生化及渗透压无明显改变(P>0.05),而高剂量组治疗后血清渗透压显著升高(P<0.05),血生化中的Na+、Cl-显著升高,而K+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选择10%的高渗盐水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临床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不同剂量; 高渗盐水; 颅脑损伤; 血生化; 渗透压

    颅内压升高(ICP)多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肿瘤和颅脑外科手术、自发性脑出血、颅脑创伤等,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及预后情况。对于颅脑损伤所致ICP临床常用利尿剂如甘露醇来减轻脑水肿,是本病的一线药物。但是近年来发现,ICP会导致颅内压的反弹,并可能引起脱水及肾功能损害,增加病死率[1]。近年来,高渗盐水用于治疗颅脑损伤所致ICP已得到界内人士的普遍认同[2],本研究针对不同剂量来研究其治疗颅脑损伤对患者的血生化及渗透压的影响,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的颅脑损伤患者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为(37±5.13)岁,纳入诊断标准均确诊为有颅脑损伤的患者,GCS评分3~8分,并排除有严重其他慢性病史及肝肾损害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中低剂量组中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37±4.89)岁,高剂量组中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龄(37±5.19)岁。两组性别、年龄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给予颅内压检测,监测患者的中心静脉压,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尿量1 h/次,给予高渗盐水中心静脉推注,低剂量组给予10%高渗盐水3 ml/kg;高剂量组给予同样的高渗盐水6 ml/kg,两组均给药3 d。分别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3 d患者血浆渗透压及血生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其渗透压及血生化变化情况见表1。

    3 讨论

    颅脑损伤,因会出现血肿和脑水肿引发导致颅内压的升高,从而可导致患者的脑血流灌注量的降低,其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正常,而且不利于脑神经功能的正常,因此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应积极预防控制脑水肿[3]。临床上以往多采用甘露醇进行颅内压的降低,但是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多,且反应较大,如其对心肺功能的不良影响等,另外还可能对肾脏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等[4]。近些年来,高渗盐水在治疗颅内高压方面的研究获得一定进展,已得到临床医者的认可。有研究表明高渗盐水对颅脑损害患者有明显的降低颅内压的效果,甚至对于一线药物及其他疗法均无明显改善的顽固性ICP均有较明显的疗效,而且其持续的时间较更长。但是临床尚且缺乏高高渗盐水应用的不同剂量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生化及渗透压的影响[5]。通过本研究结果可见,低剂量组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生化及渗透压无明显改变(P>0.05),而高剂量组治疗后血清渗透压显著升高(P<0.05),血生化中的Na+、Cl-显著升高,而K+显著降低(P<0.05),可提示应用高渗盐水引发的电解质紊乱现象可能与氯化钠使用的总量有关。而无论是低剂量组还是高剂量组,用药3 d后的血肌酐及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可见高渗盐水对于肾功能并无明显影响,提示从预防急性肾衰竭的角度出发, 可采用高渗盐水治疗,相比较甘露醇更具有安全性。高渗盐水应用于颅脑外伤引发的颅内压升高效果显著,在预防控制脑水肿及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上均具有明显优势,而对于需要较长时间应用的患者,低剂量组更安全可行,值得广大同行推广使用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詹又佳,龚健,梁碧先.各种浓度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5):52-54.

    [2] 陈涛,全凯,蔡菁.3%高渗盐水不同给药方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4):533-534.

    [3] 孙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5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