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3年第28期
编号:12680981
上颌窦良性肿块的影像学诊断(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第28期
     3.2 IP是介于癌组织和正常上皮组织之间的一种黏膜上皮源性肿瘤,常见于鼻腔,累及鼻腔外侧壁多见,也可发生于鼻窦[1]。本组中48例与鼻腔内肿块相连,8例局限于上颌窦内。IP组织学虽呈良性,但局部具有浸润性,故其在CT上一方面呈良性占位,膨胀性生长,窦壁受推外移、塑形、变薄或密度减低,呈虚线改变,可见中断,残端骨呈削尖状改变,另一方面又呈浸润性生长,窦壁骨质破坏,但相对轻微,本组病例中即有4例为该表现,而本组5例癌变均见较明显骨质破坏。因此骨质破坏较重时需考虑恶变可能,这与部分学者的看法一致,也有学者认为骨质破坏、周围结构受侵与肿瘤癌变没有直接关系,但都认为复发的肿瘤易癌变。该病单凭CT诊断比较困难,需结合MRI检查[2]。IP组织学特点是上皮成分向基质内呈内翻性增生,可呈指状、舌状和乳头状等,故在MRI上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后中等不均匀强化,典型的会出现“脑回状”或“栅栏状”强化。

    3.3 出血性坏死性息肉是鼻息肉的一种特殊类型,多认为是炎症引起窦口阻塞,窦内黏膜水肿及息肉样变,继之息肉血管增生,扩张破裂出血坏死,同时肿块增大,窦腔扩大[3]。窦腔内息肉、血肿、坏死、感染、血管机化共存,从而在CT上表现为上颌窦内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周围伴有阻塞性炎症[4]。在MRI上表现为不规则稍长T1混杂长T2高信号,周边环绕陈旧出血低信号,增强后分叶状明显不均匀强化(图2C)。部分文献认为血肿机化、病变组织坏死后钙盐沉着常出现钙化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4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