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16期
编号:12557397
CT灌注指导下发病超过6h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6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16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发病时间>6 h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CT、MRI和临床症状确诊者[3];发病时间在24 h内者;治疗时间>6 h,且经CT灌注检查存在灌注不匹配区,而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不匹配区(CBV)>20%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0分者;排除严重心肝肾肺并发症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全身活动性出血者;排除不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8~79岁,平均(56.9±5.2)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3例(32.5%),冠心病11例(27.5%),高脂血症8例(20.0%),糖尿病5例(12.5%);血管闭塞部位:大脑中动脉27例(67.5%),颈内动脉13例(32.5%);平均溶栓治疗时间(4.1±1.1)h。入选同期发病时间≤6 h的40患者进行对比,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0~78岁,平均(56.3±5.0)岁;基础疾病:高血压15例(37.5%),冠心病10例(25.0%),高脂血症10例(25.0%),糖尿病5例(12.5%);血管闭塞部位:大脑中动脉27例(67.5%),颈内动脉10例(25.0%),大脑前动脉3例(7.5%);平均溶栓治疗时间(7.8±3.6)h。两组患者除溶栓治疗窗外,其他方面特征如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线特征均大体一致。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CT灌注指导下给予动脉溶栓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有效率,血管再通良好率,颅内出血率及90 d内死亡率。患者入院时候均进行NIHSS评分,使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进行头颅平扫,设置参数:电流300 mA,电压120 kV,层距及层厚均为10 mm。平扫后再行CT灌注成像检查,使用Medrad注射器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德国 优维显370 mg/mL),注射速率5 mL/s,注射40 mL后进行动态扫面。设置参数:电流300 mA,电压80 kV,层厚5 mm,扫描矩阵512×512,范围4 cm,延迟时间4 s,50 s连续扫描,速度为1 r/s。将所得CT图像使用Perfusion3软件进行处理分析。CTP中发现缺血半暗带后立即行溶栓治疗。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溶栓,溶栓后给予抗凝、抗血小板以及营养神经、护脑药物治疗。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 治疗效果评价采用以下标准: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下;基本痊愈、显效和有效患者的百分比为有效率[4]。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及忽视,分数越低越好[5]。血管再通良好: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灌注分级标准进行评价,0~1级为血管再通不良,2~3级为血管再通良好[6]。
, 百拇医药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7.5%(31/40),对照组为87.5%(35/4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字2=1.39,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观察组(n=40)18(45.0)7(17.5)6(15.0)9(22.5)31(77.5)

    对照组(n=40)21(52.5)10(25.0)4(10.0)5(12.5)35(87.5)
, 百拇医药
    2.2 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分别为(12.6±3.7)分、(12.3±3.9)分,治疗后分别为(7.1±2.4)分、(7.7±2.5)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显著提高,但同期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 两组血管再通良好率、颅内出血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 例(%)

    组别血管再通良好颅内出血90 d内死亡

    观察组(n=40)36(90.0)11(27.5)6(15.0)

    对照组(n=40)32(80.0)13(32.5)3(7.5)
, 百拇医药
    字2值1.570.241.13

    P值>0.05>0.05>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常见血管病,病死病残率高,如果不能及时阻止其进程,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包括躯体和非躯体的功能损害。躯体损伤如偏瘫、残疾等,非躯体损伤如认知功能和神经性损害。由于神经功能损伤严重,认知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且一旦发生不可逆转,很有可能进展为痴呆或再发卒中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系脑部动脉系统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以致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坏死[7-9]。临床上表现为讲话不清、偏身麻木和偏瘫等突发性局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的损伤,也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溶栓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方案之一,其可使血管再通,达到缺血组织再灌注血流的效果,挽救缺血脑组织,是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再通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血流以挽救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的脑神经元,从而降低神经功能损害,降低病死病残率。但以往由于技术的弊端,治疗时间窗较短,在有限的时间内才能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是导致溶栓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多数患者无法适合溶栓治疗时间窗,因此,扩大溶栓治疗时间窗,使更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适合动脉溶栓势在必行。, 百拇医药(陈志坚 宋启宾 钟丽)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