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5年第35期
编号:12760603
面向中医养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概述(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2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第35期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专业化中医养生知识服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每个人都可能是养生App的潜在用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健康问题。例如,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生保健问题正在日益凸显;又如,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更多的人从“蓝领”转向“白领”,白领人群激增带来了白领养生保健的问题。因此,“老人养生”和“白领养生”都是可以重点发展的领域。可针对重点用户群体,专门研究该群体的使用方式和关注点,在知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侧重。如针对白领侧重于养生美容知识的推荐;针对老年人以短信方式提供知识使其更易接受等。

    中医养生App能够向用户传达科学、实用的养生观念和知识,并按节气、时辰提供养生提醒服务,适时督促用户从事养生保健活动,以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颐养生命之目的。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养生知识的需求,中医养生App的主要应用范围和使用方式包括:(1)根据中医理论,提供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服务;(2)为不同体质状态下的无特殊疾病人群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3)为不同年龄段、性别和职业特点的人群(如老人、儿童、白领女性等)提供差异化的知识服务;(4)在不同时节,提供适时、合理的养生保健建议;(5)遍寻中医名家,广泛收集并综合存储名家养生经验等。
, http://www.100md.com
    App具有开发技术成熟、开发成本低等优势。App开发完成之后,即可以较低成本发布到国内外各个移动应用市场(如苹果App Store、Google Play、91助手、豌豆荚等)。产品投放市场之后,运营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方式除了App,还有Web网站、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在前期推广中,一般免费使用。积累一定的用户量后,可通过投放广告、收费服务、医疗O2O、第三方数据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盈利。

    3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目前,中医养生移动应用产业蓬勃发展,但尚未成熟。该领域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App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知识服务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缺乏用户的信任[9-10]。另外,现有系统一般仅实现了基本的知识检索和浏览功能,对普通用户尚不友好;尚需实现个性化推荐、知识问答等智能化方法,帮助用户以更为简易、高效的方式获取知识。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术界参与其中。中医药科研机构(包括中医药大学)可以与工业界合作,开展基础性的研究以及App产品的开发等工作。下面讨论中医养生知识库以及个性化推荐、知识问答等智能化方法的研究思路。
, 百拇医药
    3.1 研发中医养生知识库 中医养生领域尚未形成一个权威、准确、值得百姓信任的知识源。为保证知识的可信性,需要权威专家对养生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贡献多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大量的中医药数据资源[11]。但相关资源相对分散,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与百姓需求之间尚有差距。为提升中医养生知识服务的整体水平,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系统、全面的中医养生知识库,为众多的中医养生App提供统一的支持。

    中医养生领域知识体系相当复杂,知识库设计需要兼顾服务需求、系统功能、实现难度、稳定性、可扩展性等多种因素。应以中医养生的概念体系为主线,实现术语、文献、数据库等相关知识资源的相互关联,从而构建综合性的中医养生知识库,满足中医养生App的数据需求。可将中医养生知识分为中医养生基础、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应用三个大类,从理论、方法到应用的三个层面上解析养生知识,建立中医养生知识分类框架。其中“中医养生基础”中包括中医养生思想和中医养生原则,是中医养生方法的理论指导;中医养生方法涵盖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类型,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针灸养生、按摩养生、房室养生、药饵养生等多种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应用是中医养生方法的服务对象和应用范围。可以将中医养生方法作为中心,建立中医养生理论、典籍、节气、疾病、体质、证候等概念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中医养生知识的系统组织。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科研界作为中医知识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这个共性知识库的建设中将发挥领导作用。可在互联网上建立知识库的共建和共享平台,鼓励中医养生专家注册并参与知识库的建设,形成一个围绕养生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

    3.2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信息交互模型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收集用户个人健康数据和行为信息的采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点,设计具有中医特色的用户信息交互模型,定义用户提交个人信息和知识需求的基本方式,为开展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奠定基础。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需要系统梳理可被用于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用户个体特征信息,包括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质、疾病、证候、病史、生活史、工作环境、作息、饮食、人际关系等)以及用户所处环境的信息(包括季节、时间、天气、地域等)。

    其次,需要分析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具体的采集方式。例如,性别、年龄、病史可人工填写;中医体质可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等标准制定的“中医体质测试”进行评测;时间、季节、地点等信息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确定等。
, 百拇医药
    再次,可采用本体方法,根据中医理论对用户个体特征信息进行建模,对用户属性进行分析与归纳,定义不同属性的取值范围。从不同的维度对用户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不同群体对中医的需求差异,从而形成面向一般用户的个性化中医需求模型。

    最后,可基于用户信息交互模型,使用智能移动终端对用户数据进行搜集和管理。根据当前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和交互特点,采用客户端脚本语言设计数据采集程序,动态采集面向中医药领域的用户信息,搜集和整理用户数据,为实现智能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奠定基础。

    3.3 研究中医养生知识推荐方法 不同用户对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用户往往对与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更感兴趣。若能根据用户的特点和偏好,向其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推荐服务,则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为实现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需要搜集关于用户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于用户的填写和设定,也可能由用户使用行为推定。, http://www.100md.com(于彤 崔蒙 毛郁欣 于琦 李敬华 张竹绿)
上一页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