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289458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第20期
     2.4 三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B、C组血清NO和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ET-1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A组血清NO和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ET-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ICAM-1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NO和VEGF水平比A组均明显升高,ET-1和sICAM-1水平均明显降低;C组NO和VEGF水平比A、B组均升高得更显著,ET-1和sICAM-1水平均降低得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能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原因可能与加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9-10]。脑梗死患者在患病后可能出现语言障碍、痴呆和瘫痪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1]。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基础病因,其引发脑梗死的主要病理过程为血中过多的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膜纤维增生导致动脉内膜局限性增厚,最终形成粥样斑块[12-13]。颈动脉是粥样硬化斑块最常累积的部位,采用高分辨率超声仪器测定IMT值即可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产生的栓子阻塞血管即可造成脑梗死[14]。但是IMT能够反映血管形态的改变,而较难反映血管功能的异常改变 ......
上一页1 2 3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9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