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5
编号:13768457
浅谈百白破接种反应及预防措施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5
     【摘要】目的了解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接种百白破疫苗的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结果经过正确指导正规操作使用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无论全身反应或局部反应均极低。结论正确对待接种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并给予正确指导措施,是把反应降到最低限度的关键。

    【关键词】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预防措施

    百白破疫苗是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用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预防。婴儿在满3个月时接种第一针,间隔1个月后注射第二、三针,即在婴儿3、4、5三个月时各注射一针,一周半至2周岁加强一针,在我国儿童计划免疫中是接种针次数较多的疫苗,接种后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疫苗。现就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1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9月1日~2009年3月31日出生,在笔者所在接种点接种百白破4针次接种的儿童共561人,男253人,女208人,其中基础疫苗1683针次,加强免疫561针次。
, 百拇医药
    2结果

    本组共接种2244针次,其中第1针次出现副反应0次,第2针次发现副反应1次,第3针次出现副反应3次,第4针次出现副反应6次。其中9例接种部位仅有轻度红晕、低热,不需特殊处理,1~2 d即自行消退。有1例五月龄儿童接种完第三针百白破疫苗第二天发生了呕吐,第三天高热达39.3 ℃,注射部位皮肤无变化。笔者与市免疫规划科会诊后,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病情很快缓解,最后证实这是偶合反应。

    3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

    3.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无后遗症,接种疫苗后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全身反应主要是出现轻微的烦躁不安、注射后当天晚间婴儿睡眠不好,易惊醒哭闹,或发热的同时还可伴有倦怠、嗜睡、烦躁不安等短暂症状。一般反应在接种后48 h可恢复正常。

    3.2异常反应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1)不良反应:出现硬结,局部红肿、硬结面积大,直经大3 cm,甚至发生无菌性脓肿。(2)过敏性反应:过敏性皮症,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3)神精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高热惊厥、四肢抽搐、尖声哭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异常反应发病率很小,往往多需要医疗处理[1]。
, 百拇医药
    3.3偶合反应因接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然巧合发生的疫苗反应,如感冒、化脓性脑炎等。

    4预防和减少接种反应的措施

    4.1规范接种门诊工作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医护人员技术要精益求精,要熟练掌握百白破疫苗的接种技术,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强化安全接种意识,接种人员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如出现摇不散之凝块,有异物,安瓿疫苗曾经冻结,标签不清和过期失效,不可使用。接种前百白破疫苗应放置在2 ℃~8 ℃避光保存,接种前将疫苗充分摇匀,注射部位原则是选择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臀部深部肌肉注射),每次接种在两侧臀部交替进行,臀部注射时要让小儿的臀部全部暴露,严格消毒,接种部位避开瘢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

    4.2正确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询问健康状况及有无过敏史。如有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发育不全、癫痫及惊厥史;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有心、肝、肾疾病的儿童是不能接种百白破疫苗。发热,急性疾病和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应缓期接种。接种第一针或第二针后如有严重反应(高热,休克)应当停止以后针次接种。
, http://www.100md.com
    4.3接种后注意事项指导叮嘱家长接种后观察30 min无异常方可离开,并告知家长4 h内不能洗澡,注意纸尿布及裤腰不要勒住针眼,并注意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洗澡时不要用力搓揉针眼,并观察针眼处有无出现红肿硬结现象。出现红肿硬结时,要保持局部清洁,不要让小儿搔抓,睡觉时注意防止挤压,较轻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稍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2~3次/d,10~15 min/次,如采用热敷未能奏效,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

    应用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过程中,接种人员应做好接种现场及自身的清洁,正确管理疫苗,运用良好的接种技能和较强的责任心,正确选择注射部位,严格掌握注射指征及禁忌证,接种后告知儿童监护人其不良反应的处理对策,就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邢婧,靳杭红,任欢,等.接种百自破疫苗出现硬结反应的预防措施.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4(5):82.

    【收稿日期】2011-03-21

    (本文编辑:陈春梅), http://www.100md.com(欧阳杏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