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6
编号:13767293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囊肿型肝包虫术后肝脏形态改变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6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囊肿型肝包虫;肝脏;诊断

    囊性肝包虫是我国西北地区牧区最常见的地方性疾病,目前手术仍是首选之一,由于肝包虫对肝脏组织的压迫等因素致使肝脏发生形态学改变,因此本文就2006~2010年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肝脏形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1临床资料

    本文170例肝包虫囊肿术后患者中,男92例,女78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8岁。术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使用仪器为GE-LG7,GE-LG5,GE-V7和ALOKA-α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必要时选用10 MHz的高频探头观察肝表面。肝脏常规扫查,详细观察并记录包虫的部位、大小、数量、肝脏各叶的大小和形态及肝内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及肝内胆管走向、内径。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检查,记录肝脏实质的回声,肝脏形态及肝内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及肝内胆管结构变化。对无并发症及肝功能异常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http://www.100md.com
    2结果

    通过对170例囊肿型肝包虫术前术后肝脏形态、包虫位置及数量大小、内部结构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肝脏形态特点一般情况下,肝脏缩小,肝门移位170例;右叶肝较大、较多包虫,右叶缩小或者消失,左叶显着增大120例;左肝较大、较多包虫,左肝缩小或消失,右肝增大不如前者显着,而肝尾叶增大相对较明显50例。

    2.2受累肝叶萎缩甚至消失,而代偿性肝叶显著增大,管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较明显的主要表现为,非受累肝叶门静脉增粗,受累肝叶门静脉及肝静脉变细甚至闭锁,甚至出现布查氏综合症,并且萎缩与再生的程度越大,这种改变越明显。

    3讨论

    3.1包虫囊肿是肝脏的囊性占位病变,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受累肝组织的萎缩与再生,这是导致肝脏形态学改变的基础。经过对囊性包虫术后标本研究发现,囊壁外壁附有丰富的较小的血管、胆管、神经、淋巴管,与邻近受挤压的肝汇管区、肝静脉系统无明显界限,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随着棘球蚴不断的膨胀性生长,不断扩张,长期机械性的压迫周围肝组织,肝局部营养不良致使肝细胞变性、萎缩;虫体的毒素及免疫因素长期作用下肝细胞坏死;因此肝细胞萎缩、变性、坏死、凋亡是引起肝细胞“消失”的主要机制;受累肝叶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叶萎缩,非受累肝叶通过强大的再生能力来代偿受累肝叶的功能而体积明显增大,致使肝门明显移位。
, 百拇医药
    3.2经手术标本观察发现:附于囊性包虫外囊壁表面管道包括血管和胆管,部分管腔狭窄、闭锁,远端肝组织“消失”,而丧失原有管道的功能;而部分管道管腔未发现狭窄、闭锁,远端有肝组织的存在,未丧失原有生理功能的肝内胆管及血管,其多为近心端较粗大的管道;因此萎缩肝叶肝内管道结构变细,再生肝叶管道增粗,主要表现在:非受累肝叶肝内门脉系统内径增宽,以肝左叶矢状部增宽显着87例,门静脉瘤形成18例,受累肝叶门脉狭窄、变细、绕行甚至闭锁25例;受累肝叶肝静脉变细绕行甚至闭锁,形成布查氏综合征22例,肝硬化9例,并血栓6例;非受累肝叶肝动脉主干内径增宽,与门静脉伴行呈“平行管征”,甚至屈曲走形,有时出现肝动脉瘤5例。

    3.3肝实质回声明显有差异:受累肝组织采用高频探头观察发现表面不光滑,回声减低或中等偏强,光点粗大致密,呈细小结节样改变;非受累肝组织回声减低或中等,体积增大,表面不光滑,光点较细密,分布均质。

    3.4受累肝叶萎缩与增大程度与术前包虫大小有关。本组研究发现一般包虫直径达5~10 cm时,出现包虫所在肝叶及相邻肝叶正常肝组织缩小,同时其他肝叶相应增大97例;包虫直径达20 cm以上时,出现受累完全消失,距离较远的未受累的肝脏显着增大83例。

    3.5随着超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包虫的各个时期的特征性表现以及并发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超声表现,尤其利用组织器官微小血管的彩色多普勒、CDE技术表现来帮助判断囊性包虫外囊壁的血流情况,更是为临床术前确定手术方式及术中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受累肝组织及非受累肝组织的形态学、功能判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1-04-11

    (本文编辑:郎威), http://www.100md.com(赵正勤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