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月经失调(月经病) > 痛经
编号:13765733
张正元主任医师治胃脘痛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9
     【摘要】目的总结张正元主任医师治胃脘痛的临床经验,以与广大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交流。方法依据胃主通降和喜润恶燥及与肝脾之关系,总结张正元老师采用疏肝和胃,健脾养胃,温中健脾,清胃温脾之法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其中穿插病例分析。结果采用疏肝和胃,健脾养胃,温中健脾,清胃温脾之法,能够有效治疗胃脘痛。结论张正元主任医师治胃脘痛所采用的方法能够为胃脘痛患者带来良好疗效,应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胃脘痛;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张正元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胃痛病变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极为密切。肝胃之间木土相克,若肝气郁结,易于横逆犯胃,以致中焦气机不通,发为胃痛;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1]。根据胃主通降和喜润恶燥及与肝脾之关系,张正元老师采用疏肝和胃,健脾养胃,温中健脾,清胃温脾之法治疗胃痛,疗效甚好,现详细介绍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诊治之方

    1.1疏肝和胃法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之证。症见:胃脘胀痛牵掣胁肋,呈游走性,嗳气,呃逆,纳后更胀,纳少,舌淡苔白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基本方: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0 g,甘草6 g,陈皮10 g,香附10 g,延胡索20 g。加减:嗳气较频者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中和胃酸;胃痛较剧者加川楝子、佛手以理气止痛。患者,女,36岁。因胃痛2年,加重半月余于2009年6月14日就诊。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常于生气后加重,近半月来症状加重,故来求诊。症见:胃脘部胀满疼痛,进食后加剧,伴呃逆,泛酸,纳差,口干口苦,大便稍干,小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0 g,甘草6 g,黄连6 g,吴茱萸2 g,陈皮10 g,香附10 g,玄胡20 g,佛手10 g,海螵蛸20 g,厚朴10 g。7剂后复诊,胃脘部胀痛明显好转,按前方进服20剂后,诸症好转,停药一年余未见不适。按:脾胃升降作用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即“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2]。因此,忧则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郁滞逆乱,而发生疼痛。本病以胃脘胀痛为主症,又兼见吐酸,均为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所致,故用上方以疏肝和胃,确有良效。
, 百拇医药
    1.2健脾养胃法此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症。症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泛吐清水,痰多,乏力,消化不良,面白无华,四肢欠温,舌淡脉虚或沉迟。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基本方:木香10 g,砂仁10 g,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2 g,甘草6 g,陈皮12 g,法夏10 g,公丁香10 g。加减:气虚突出者加黄芪益气;痛甚者加白芍缓急止痛;纳呆者加鸡内金、炒麦芽健胃消食。患者,女,34岁,胃脘胀痛1年于2010年7月9日就诊。症见:胃脘胀痛,纳差,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予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广木香10 g,砂仁10 g,陈皮12 g,茯苓15 g,党参15 g,白术15 g,炙甘草6 g,法半夏10 g,淮山药15 g,薏苡仁20 g,厚朴10 g,枳实10 g。7剂后上症大减。按:此患者为脾胃虚弱,寒湿滞于中焦,脾失健运,故见以上诸症,拟用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之香砂六君子汤治之正宜。黄芪建中汤对此证也有一定效果,但其甘缓之力有余,行滞之力不足,故疗效略逊一筹。

    1.3温中健脾法此法适用于中焦阳衰,脾胃虚寒证。症见:胃脘挛缩痛,喜暖喜按,泛清水,畏寒,四肢不温,痛似牵拉样,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弦缓。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基本方: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20 g,甘草10 g,大枣10 g,白术15 g,生姜5片。加减:泛吐清水较多者加法夏、茯苓温胃化饮;胃寒冷痛,里寒较甚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患者,男,51岁,因胃脘疼痛1年余于2010年5月21日就诊,自诉胃脘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泛吐清涎,畏寒,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20 g,甘草10 g,大枣10 g,白术15 g,高良姜10 g,厚朴10 g,郁金10 g。7剂后患者胃脘痛明显好转,但纳差,上方加鸡内金10 g,山楂10 g以健胃消食。又服7剂后,上述诸症基本消失。按:本案为虚寒性胃痛,病位涉及中下二焦,肾阳不足,不能上温脾阳,导致脾肾阳虚,不荣则痛。病位在脾肾,属虚寒之性,温中健脾为其治则。
, http://www.100md.com
    1.4清胃温脾法此法适用于寒热互结的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灼热,吞酸,嘈杂,嗳气,肠鸣,大便时秘或粘滞不爽,舌边红苔白,脉弦或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基本方:半夏15 g、黄连6 g、吴茱萸2 g,干姜6 g,黄芩10 g,甘草10 g。加减:吞酸者加海螵蛸,煅牡蛎制酸止痛;胀甚加厚朴,金铃子行气消胀。患者,女,70岁,近3月来胃脘胀痛于2011年2月11日就诊,自诉胃脘胀痛灼热,时有饥饿感,进食后痛减,时有嗳气,纳少,喜热食,舌边红苔白脉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5 g,黄连6 g,吴茱萸2 g,干姜6 g,炙甘草6 g,大枣10 g,鸡内金10 g,炒麦芽15 g。服5剂,日一剂,分两次服用。5剂后复诊,患者胃脘痛减轻,仍感心下痞闷,余同前。干姜加量至10 g,加佛手10 g,再服7剂,患者诉诸症基本消失。按:此患者胃脘痛属寒热错杂型,临床多见,尤以溃疡病多见此类型,在之使用半夏泻心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治胃痛,确有良效。

    2结果

    疏肝和胃、健脾养胃、温中健脾、清胃温脾等此四法在治疗胃脘痛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疏肝和胃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之证,健脾养胃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证,温中健脾法适用于中焦阳衰而脾胃虚寒证,清胃温脾法适用于寒热互结的胃脘痛。上述四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随症加减。
, 百拇医药
    3讨论

    张正元主任医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胃主通降和喜润恶燥及与肝脾之关系是选用治疗胃脘痛具体方法之根本。“舌为脾胃之外侯,苔乃胃气之所熏蒸。”在辩证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舌苔之状态[3]。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的病理特征重点在于“滞”,脾胃虚弱,则虚中挟滞;邪气犯胃,则为实滞。因此,需以胃之生理特征为据,治疗过程中始终贯以“通”法,养阴疏肝和胃为通、理气安中为通、益气疏肝为通、疏肝理气和胃为通[4]。此外,如李东恒所云:“病从脾胃所生及养生当实元气,其治肝、心、肾、肺,或补或泄,惟益脾胃之药为切”。脾胃乃后天之本,对于胃脘痛患者,除依名师经验实施辩证治疗外,还需注意药养结合,饮食有律,情绪稳定。

    参考文献

    [1]赵海明.慢性胃炎中医辨治方法临床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6):21-22.

    [2]云涛涛,高凤鲜,李拉秀.胃脘痛中医辨证与施护.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1(1):110-111.

    [3]迟金萍.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89例报告.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9):140-141.

    [4]陈越琼.李成光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中国乡村医药,2010(10):1-2.

    【收稿日期】2011-05-03

    (本文编辑:郎威), http://www.100md.com(熊小冬)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月经失调(月经病) > 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