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9
编号:13765782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60例临床心电图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9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以探讨早期诊断线索。方法笔者所在医院1991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对其早期症状、体征、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非典型疼痛多见,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早期超急性损伤期即为高大T波,ST段斜型抬高和急性损伤区传导阻滞,异常Q波出现时间不同、部分不出现异常Q波。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要观察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及酶学演变,并结合临床有助于早期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进一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早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电图

    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国内文献报道60~80岁老年人心肌梗死病死率16.7%~36.5%,大于80岁者上升至27.7%~66.6%[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社会适应特点决定了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方面的隐蔽性、多样性、复杂性。为了使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及早诊断和治疗,现就笔者所在医院1991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人急性AMI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改变进行如下总结分析。
, 百拇医药
    1临床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1991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60~78岁。临床表现,典型心绞痛15例(15/60,25%),非典型心绞痛者25例(25/60,41.67%)。本组无痛型AMI为20例(20/60,33.33%),突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为首症31例(31/60,51.67%)。

    2结果

    2.1本组心律失常50例,占83.3%,以室性早搏最多见(18/60,30%),房早及房颤亦可见(分别为6例、10%,5例8.3%),休克10例(10/60,16.7%),心衰12例(12/60,20%),上消化道出血2例(2/60,3.3%),脑梗死3例(3/60,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60,1.7%)

    2.2本组60例中单独出现高大T波15例,结合临床表现和血清酶学检查,12例于就诊后早期确诊,3例观察6~12 h后出现ST段抬高和T波改变而确诊。
, 百拇医药
    2.3由于患者就诊时间及心电图检查时间不同,ST段可呈下列形态改变:(1)拉直型改变是ST段抬高的最早迹象,共14例;(2)斜上型抬高,14例;(3)上凸型抬高,18例;(4)下凹型抬高,9例;(5)水平型抬高,5例。

    2.4一般异常Q波在梗死发作后24 h内出现(部分不出现异常Q波),本组收集的均为动态观察出现异常Q波者。VAT(室壁激动时间)延长至≥0.045秒,时间可达0.12秒。本组出现上述改变者20例。

    3讨论

    老年人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硬化基础上,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严重持久地痉挛,发生冠状动脉急性阻塞、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的缺血而导致的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非典型疼痛多见,与老年人心肌传导阻滞、退行性变、心电生理不稳定有关。无痛型AMI发生率较高,考虑多由于老年脑动脉硬化,长期慢性缺血缺氧,甚至脑软化,反应迟钝,痛觉不敏感,如有纤维变性,神经末梢受损,亦可失去痛觉。以突发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为首症的常见,其原因为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引起肺静脉压升高致肺瘀血所致[2]。早期不典型疼痛出现在上腹部时常误诊为胃肠疾病。
, 百拇医药
    本组病例表明,老年人突发胸闷、气短或不明原因的上腹痛,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休克,心律失常,以及突发急性肺水肿,血压突降,情绪异常,晕厥,意识障碍等,均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在心肌梗死典型心电图图形出现前,早期超急性损伤期即为高大T波,ST段斜型抬高和急性损伤区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远离梗死区的导联有时可出现ST段压低。关于ST段抬高的机制有舒张期损伤电流和收缩期损伤电流两种学说,但从临床角度看,ST段抬高反应了一支较大的冠脉发生了明显的阻塞[3]。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损伤区域的心肌组织在除极过程中产生的传导延迟现象,其心电图特征是面对梗死区导联的R波上升速度缓慢,室壁激动时间延长。极早期心肌梗死演变到急性充分发展期之前其抬高的ST段、高大的T波可恢复正常,表现暂时“正常化”心电图,本组4例,此现象考虑为心电图一过性伪正常化[4]。

    因此,对老年人尤应注意,要观察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及酶学演变,并结合临床有助于早期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可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早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翁维良.老年病分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31.

    [2]王士雯,钱毅.老年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6.

    [3]郭继鸿.新概念心电图.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3-136.

    【收稿日期】2011-05-04

    (本文编辑:郎威), 百拇医药(程玉英 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