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流行性感冒
编号:13764912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热流感1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流感;伤寒论

    1病例介绍

    患者,男,19岁,战士,发热,头痛4 h。于2010年7月12日深夜1时就诊,时处季节性流感传播季节,体温40.9 ℃,意识清楚,神情紧张,大口喘气,伴阵发性猛烈呛咳。述手脚麻木,手指不能弯曲。诊断为高热痉挛,发热待查。当即予以镇静,退热等治疗:安定10 mg,静脉注射,立刻执行;复方氨基比林2 ml,肌肉注射,立刻执行;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利巴韦林 0.5 g+地塞米松5 mg,依照医嘱,立刻执行;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维生素C 2.0+ATP10 mg+辅酶A 100 U, 依照,立刻执行。患者静注安定后情绪逐渐安静,手脚症状缓解。静滴液体过程中,患者呕吐两次,呕吐物为清水,口腔内有苦味。查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输液毕,体温降至39.5 ℃,未出汗,患者已能入睡,次晨复诊,体温39.3 ℃。仍未出汗,询问得知患者既往感冒体温多在39 ℃以上。又以能量合剂静滴一次,之后给予维C银翘片,饭后口服,一次2片,3次/d,下午体温降至38.5 ℃。第三天患者体温降到正常,但患者口唇外出现多处疱疹,想吃东西又吃不下,恶心,脉数微涩,予以“竹叶石膏汤”一剂,患者食欲佳,精神体力也恢复。又述背上冷汗不止,“好像睡在水中”。予以“桂枝加附子汤”一剂,诸症皆解。

    2讨论

    该患者就诊时症状体征较为复杂:高热,猛烈呛咳,手脚麻木及手指强直等。经短暂处理后上述各种表现迅速消失。体温40 ℃以上为超高热,此时需尽快降温,出现高热痉挛要迅速采取镇静等对症措施。该患者因为处置得当,故而避免了高热痉挛的进一步发展。经了解,该患者体质有自身特点,平素要么不感冒,一旦感冒体温在39 ℃以上。为此笔者在为该患者降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身体耐受能力,没有操之过急地将降至正常体温。

    “竹叶石膏汤”见载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令人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条文论述了伤寒初愈,气阴不足,虚热内生,胃气不和的证治。竹叶石膏汤方用竹叶,石膏清热;麦冬滋阴;人参补气;甘草,粳米养胃;半夏止呕。全方甘凉除热,益阴滋液,养气护神,和中止呕[1]。该患者“口唇疱疹,想吃东西又吃不下,恶心”,正是胃阴不足,虚火上浮的表现。“脉数”为热,“微涩”提示阴液不足。

    注意,“想吃东西又吃不下”不同于完全不想吃,前者是胃阴虚,后者是木旺乘土。对胃阴虚的治疗是益气养阴,对木旺乘土的治疗是培土抑木。

    “桂枝加附子汤”见载于《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该条论述了发汗太过,卫阳虚,漏汗不止的证治[1]。桂枝加附子汤由桂枝汤加附子而成。桂枝汤调和营卫,“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总之,在该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良好疗效,尤其是中医的运用,方证相合,故而“桴鼓相应”。

    参考文献

    [1]李心机.伤寒论通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0,412-413.

    【收稿日期】2011-05-05

    (本文编辑:刘曾敏), 百拇医药(徐文胜 欧阳谦 田鹏远)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