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
编号:13763988
小议《伤寒论》白头翁汤在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2
     【摘要】小议《伤寒论》中白头翁汤在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中的运用指证、历代医家论述、临床运用及现代实验研究。

    【关键词】白头翁汤;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目前尚缺乏根治性措施,治疗上比较棘手。其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依据UC患者的症状,属于中医“下利、痢疾”的范畴,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然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其正邪盛衰又各有侧重。正所谓《景岳全书•痢疾》云:“凡治痢疾, 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

    《伤寒论》对下利的论述涉及条文达90余条、方剂约30余首之多。现根据UC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表现,略举伤寒论中白头翁汤的具体方药、历代医家的评述、临床运用与研究。

    UC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为腹泻,每日数次或10次以上,腹痛,多局限于左下腹及下部,黏液血便或便鲜血,里急后重,发热,恶心呕吐等,结肠镜下见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黏膜变脆,呈颗粒状,伴有渗血,黏膜看见大小不一、深度不等的溃疡。四诊合参,其病机是湿热之邪壅滞肠间,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其代表方现略举白头翁汤。
, 百拇医药
    《伤寒论》第370条: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江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阴,涩能断下也。《伤寒来苏集》曰:四味皆苦寒除湿胜热之品。可见清热燥湿,凉血止痢为该方主治大法。其用药指证为: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明显,无表证。病机为湿热蕴结。病理变化为湿热邪毒蕴结壅滞肠中,脉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方中白头翁苦寒,善清肠热,并能凉血,秦皮苦寒,能解大肠湿热,佐以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厚肠,共奏清热燥湿,凉血止利之功。全方清化湿热,使邪去而正自安。后世治痢疾者多由此化生,如《通俗伤寒论》的加味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芩、秦皮、银花、地榆、白芍、广木香、甘草),清热、解毒、止痢作用更强。《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变通白头翁汤(生山药、白头翁、秦皮、生地榆、生杭芍、甘草、旱三七、鸦胆子)治热痢下重腹痛,其所治的症状与UC的急性发作期或初期而以标实为主见症的疾病颇为相符。罗明[1]治疗UC,对照组给予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SASP)1 g/d,分4次口服,强的松5 mg,2次/d,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接受西医治疗的同时,口服白头翁汤(白头翁30 g,黄柏30 g,黄连30 g,秦皮40 g)。1个疗程后,治疗组:完全缓解2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完全缓解11例,有效1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汪远平[2]采用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25 g,黄柏15 g,黄连6 g,秦皮15 g,白花蛇舌草15 g,五倍子10 g,乌梅15 g,茯苓15 g)治疗UC 48例,治愈18例,好转27例,无效3例,治愈率37.5%,总有效率93.8%;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率:腹痛88%(37/42),腹泻86.9%(40/46),脓血便83.3%(15/18),肛门坠胀90.6%(29/32);肠黏膜镜下观察病变缓解率:充血水肿82.1%(23/28),血管纹理不清77.4%(24/31),黏膜糜烂87.5%(21/24),点状出血93.3%(14/15),炎性增生62.5%(5/8)。韩捷[3]分别采用灌胃与灌肠两种给药途径作用观察白头翁汤对体液免疫、细胞因子、氧自由基的影响,并研究其在抗炎杀菌与修复溃疡方面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白头翁汤能显著降低血清中IgA、IgG及IL-6的含量,同时血清中及结肠组织中的MDA含量经白头翁汤治疗后显著降低而SOD含量明显升高;研究还表明白头翁汤具有显著的抗炎杀菌及修复溃疡的作用。刘建军[4]将84只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6组,采用复合法造模后,分别给予加味白头翁汤大、中、小剂量煎液、柳氮磺吡啶(SASP)混悬液及蒸馏水2 ml灌胃,连续15 d;发现中药白头翁汤及西药SASP治疗UC后,与模型组比较,促炎细胞因子IL28、黏附分子CD54、CD44有显著性下降,而抗炎细胞因子IL213有显著性上升;与SASP组比较,加味白头翁汤大剂量组效果更好(P<0.01)。然本方药味苦寒,易伤脾胃。故在使用时“宁可再剂,不可重剂”,且愈后宜扶正之。
, 百拇医药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方与证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伤寒名家刘渡舟[5]教授指出: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证不变,方亦不变, 直至证除病愈为止。黄煌[6]教授则进一步明确指出“方证相应是取效的前提和条件”。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病势轻重不一,中医辨证分型繁多,这就要求加强对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证”的研究,找出“证”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之间本质的联系,制订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急性发作期“证”的诊断标准,在充分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在探索证治规律的同时,加强对治疗本病有效的中药方药进行药理研究,如此,则中医药在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罗明,万恒荣,陈海生.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4):463-465.

    [2]汪远平.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8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5):49.
, http://www.100md.com
    [3]韩捷.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16(3):23.

    [4]刘建军,邱明义,陶春晖.加味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细胞因子及黏附因子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1):30-33.

    [5]刘渡舟.方证相对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3-5.

    [6]黄煌.论方证相关及其意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志,1998,4(6):11.

    【收稿日期】2011-06-07

    (本文编辑:陈春梅), http://www.100md.com(崔文秀 欧琴英)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