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22
编号:13763994
中药药源的合理利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2
     【摘要】笔者从中药方剂、临床用量、炮制、煎服等几方面,论述了如何合理利用中药问题。提出要充分发挥中药临床治疗作用,必须做到合理用药。

    【关键词】辨证论治;合理用药;简方;黄芪

    中药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反复试验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对后人的医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祖国广阔的大地上,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药材资源,可谓是一个天然药库。仅药典记载已达五千种以上,被用作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中药的临床使用问题,也出现了不少混乱状况。如有盲目追求大方、大剂量,滥用中药,炮制方法粗糙、品种不全,自制制剂监管不严或滞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中药疗效,也影响了祖国医药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因此中医要振兴,不仅要解决后继问题,而且也要把合理用药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下面对合理用药问题谈几点认识。
, http://www.100md.com
    1辨证论治,方宜精简

    中药治病应辨证论治,临床用药要根据病情。古代名医徐灵胎谓“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祖先经过大量的临床探索,留给后人许多经典的经方、秘方等,造福于后人。如“六味地黄汤”,方中六味药,合重75 g,但临床疗效稳定、可靠。还有许多经方如“四磨汤”、“生脉饮”等,具有廉、便、验特点。笔者从事中医药十几年,做了许多调查,临床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用药倾向:在临证时,不从深入细致的辨证辨病上下功夫,开方时不考虑方剂配伍和对人体利弊,不顾药源多少、价格高低、药性峻缓,习惯于大剂量处方,用药一般17多种,甚至30多种,一张处方密密麻麻。笔者曾调配过患者宗某的处方,1剂20多种,剂重690 g;还有一患者,1剂重670 g。像这样大方,一剂少则十几元,多则三十多元。疗效且不论,患者因为剂量多、体积大、煎药容器小、放水少、药未煎透而被倒掉者很多。还有一种情况是剂数开的多,一次7、8剂甚至20、30剂者很多。有的患者取回药后放在家里服用;有的急于求效,服用1、2剂未见效,就另求医,把取回的药作为无效药倒掉者很多。造成这些浪费的原因之一是医生药量开得多、剂数多。希望引起重视。所以笔者认为,从医者欲使医业精进,必须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在简方上认真下功夫,真正做到配伍精当、合理用药。
, 百拇医药
    2治病防病、轻剂取效

    处方疗效,并不是与所用药量成正比,而是和辨证是否准确,论证是否得当,用药是否合理有着密切关系。故清代王清任谓“药味要紧,分两更要紧”,说明正确掌握中药用量并不容易。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就善于用轻剂收功。以“清暑益气汤”为例,方中15味药物用量最大的是黄芪苍术,各为1钱,用量最小的五味子,只有9粒,全方总剂量为8钱5分,特别是他善于将汤剂轧成粗末,采用煮散的方法煎服,从而减少用量,提高疗效。笔者工作和调查情况是除大处方、味数多外,还有就是滥用大剂量(指内服量)。如国家药典和教科书中规定活血药丹参用5~15 g,临床用至90~120 g;威灵仙规定6~12 g,临床用60 g,外用500 g 1剂;安神药枣仁10~20 g,临床用至90~120 g;补气药黄芪,白术最大用至90~120 g,不一而足。且不论患者是否真的需要,而是一些大夫习惯于此。笔者认为,处方用药的规律有其传统和规则,不能以想象代替实践,使用轻剂量方剂治病能收到较好效果,也是前人实践的结晶。中医应当提倡这种用药方法,从而避免药物的浪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又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但提高学习使用药物剂量,不等于主张任何病都使用轻淡药物,泛用这种方法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能误病,故必须区别对待,方不致误人。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用量,也要根据患者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药物质地性能的剧烈缓和及气候冷热等差别处以适当剂量,而毒性药更要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 http://www.100md.com
    3炮制规范,品种多样

    由于中药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许多品种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应用于临床。中药炮制根据我国中医药学的传统,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为一专门学科。但是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不同年代、地区的炮制方法,炮制工艺及传统习惯有着很大不同。如大黄的炮制就有许多种方法,酒浸、炒焦、醋炒、单炒,不少地方用酒蒸。以致造成各地对中药炮制标准不一。此外对炮制的管理松懈,有的地方炮制马虎,不符合加工要求,甚至不炮制,直接用生品。目前临床还存在调配用药混乱问题。如医生处方用白术,配方用炒白术;医生处方用黄芪,调配用生黄芪,蜜炙需注明。炮制学中规定的品种,如炒防风、防风炭、茅根炭等许多品种则不具备。这反映了医疗技术的另一面。目前种种情况造成了炮制标准不一,品种不全,临床用药混乱局面。每一种炮制品都针对一种病症,所以怎样使患者少花钱,又治病,又不造成药源浪费,是中医中药工作者应努力挽救的局面。这同样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高度重视。

, 百拇医药     4审慎制剂,煎服适宜

    目前,大型中医院都具备自制制剂,以供笔者所在医院临床使用,大多生产本院的协定处方,针对性强。有的自制产品疗效稳定,可靠,被广大患者接受。如笔者本院自制的“泰山散瘀膏”,“清咽颗粒”等。但目前也存在另一种不良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每一科室都有自己的协定处方,产品供应临床,经过调查观察,疗效并不理想,以至于成为滞销药品,时间久之就成为劣药,这造成了药品资源的另一种浪费。所以医院应成立专门的自制制剂监督机构,审慎处方,确实为本院拳头产品者,则纳入生产规划,否则拒之。做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于临床。合理利用药品资源的另一种方法是制剂生产中药品从投料、提取、检验、制粒的过程中,如处方中有贵重药品如炮山甲、西洋参、进口沉香等药品,采用粉碎成细粉直接加入制粒中。另外,合格药品,规范的炮制,正确的辨证施治,如没有科学的煎服环节,也不能达到临床治疗作用和合理的利用资源。古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法十分重视。徐灵胎“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大度,药必无效”。古代医家对煎药服药的方法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煎服法规定病重的,4 h服1次,白天服3次,夜间服1次,病不解者,原方再服;还有的药方如“鸡鸣散”,则要求在清晨4时左右服用才有效。不难看出,煎药与服药方法都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临床一般1剂1天2次,早晚各服之多少。特殊煎服的如先煎,后入,也有不告之的情况,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药源浪费。所以合理用药,不仅要注意药物组成、配伍、炮制需求,还必须注意药物的煎服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致事倍功半误病费药。
, 百拇医药
    5基础研究,指导临床

    造成以上药源浪费现象的原因多种,但主要是缺少指导汤剂煎煮的硬性指标,如配伍、群药共煮、pH影响、温度,煎药的时间等,特别是群药共煮,成分复杂,没有科学直观的指标指导临床,这是历代难题,也是当今从事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重任。节约药源,合理化利用药源,发现新药,提高利用率,重视综合利用,扭转药材紧张现象,除提倡使用散剂外,还要大力发展药源,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珍稀药材品种,走出国门,借鉴先进国家的技术,经验等。总之,加强基础研究,指导临床,是以后医药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本篇笔者仅就五个方面对如何合理利用中药问题谈了一点肤浅认识,当然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和同道共同探讨,但限于水平,略陈管见,只作引玉之砖,以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共同为中药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收稿日期】2011-05-30

    (本文编辑:徐睿瑞), http://www.100md.com(苏润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