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烧伤
编号:13763588
庞氏祛腐生肌散对糖尿病伴大面积烧烫伤2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3
     【摘要】目的探讨庞氏祛腐生肌散治疗糖尿病患者发生大面积烧烫伤效果,总结庞氏祛腐生肌散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在控制血糖的前提下全程应用庞氏祛腐生肌散及凡士林药纱进行湿润疗法,较大面积的Ⅲ度创面辅以肉芽创面的自体皮覆盖。结果20~50 d,20例全部痊愈,无一例致残。结论庞氏祛腐生肌散可用于治疗糖尿病伴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大面积烧伤;庞氏祛腐生肌散

    糖尿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合并皮肤感染,以下肢及足部多见,愈合过程相当漫长,截肢致残也很高。糖尿病患者若合并大面积烧伤,会对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风险。2008年以来,笔者所在科收治糖尿病伴大面积烧伤患者20例,采用庞氏祛腐生肌散治疗效果优良。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0岁,平均525岁。均为混合度烧烫伤创面,最大烧伤面积85%,最小面积35%,平均60%。其中15例为浅Ⅱ度至深Ⅱ度混合创面(占60%),5例为浅Ⅱ度至深Ⅲ度混合创面(占40%),住院时间最长50 d,最短20 d,
, http://www.100md.com
    12治疗方法

    121全身治疗(1)在血糖监测下,常规应用普通胰岛素,同时行液体抗炎抗感染治疗;(2)严密监测心肺肾等脏器功能,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3)防止应激性溃疡;(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疗法,补充白蛋白,血浆,维生素等。

    122创面处理创面清洁后,直接外用庞氏祛腐生肌散及凡士林药纱给予包扎治疗,每24 h换药治疗。一周后,浅Ⅱ度创面有上皮再生,深度创面(深Ⅱ度及Ⅲ度)因组织坏死后,其脱落碎片和渗出物于凡士林药纱混合,常形成结痂,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后,继续用庞氏祛腐生肌散进行湿润疗法培养肉芽组织生长,根据局部情况,各关节部位尽量保持功能位,以免形成挛缩畸形。

    2结果

    浅Ⅱ度创面及大部分深Ⅱ度创面均自行愈合,Ⅲ度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平整,也自行愈合。20例患者全部自愈出院。愈合时间最短20 d,最长50 d,平均35 d。经05~1年随访,15例患者无瘢痕,5例患者非功能部位遗留少许浅瘢,但关节功能正常。
, http://www.100md.com
    3讨论

    糖尿病患者遭受大面积烧伤的打击,病理变化复杂,治病难度较大。糖尿病患者可发生许多并发症,其中感染是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本组病例所关注的重点。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各组织中,长期维持高浓度的葡萄糖及代谢产物。笔者采用庞氏祛腐生肌散治疗,取得来良好的效果,认为庞氏祛腐生肌散在糖尿病烧烫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以下治疗作用。

    31防止创面感染糖尿病患者的创面营养差,利于细菌生长,感染机会多。庞氏祛腐生肌散还能抑制细菌繁殖速度,使细菌变异,降低细菌的数量和内毒素的产生,达到创面抗感染的目的。

    32庞氏祛腐生肌散通过化腐生机作用为组织再生创造条件,庞氏祛腐生肌散能促进固态的坏死组织液化,这种环境对软组织及肉芽组织生长有利。

    53例嗜铬细胞瘤的CT、B超及儿茶酚胺诊断分析
, http://www.100md.com
    韦旻胡艳文姜燕冷静

    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比较CT、B超及儿茶酚胺对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准确性。方法对华西医院53例嗜铬细胞瘤资料完整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有23例男性,30例女性,最小年龄11岁,最大75岁。其中异位嗜铬细胞瘤10例,恶性嗜铬细胞瘤2例,单侧嗜铬细胞瘤35例(左侧21例,右侧14例),双侧6例。症状上患者均有血压升高,41例有头痛,38例有心悸,18例有大汗,10例有呕吐,5例有腹痛,烦躁3例,2例有发热,肌肉震颤1例,晕厥1例。经CT、B超及儿茶酚胺检查,有36例经B超诊断,阳性率68%;48例CT诊断,阳性率91%;50例儿茶酚胺诊断,阳性率94%。结论对于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诊断的准确性CT及儿茶酚胺较高,B超较低。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CT;B超;儿茶酚胺
, 百拇医药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嗜铬组织分泌过多儿茶酚胺的肿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潜在危险的肿瘤,能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高血压伴头痛,多汗,心悸三联症状,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由于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准确的、敏感性高的检验方法是筛查病例的最好选择。本文收集了华西医院53例嗜铬细胞瘤病例,对其不同的诊断方法加以比较、总结,希望为临床上找出阳性率较高的诊断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200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嗜铬细胞瘤住院患者53例。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特点:患者男23例,女30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5岁,平均(4011±1219)岁。其中异位嗜铬细胞瘤10例,恶性嗜铬细胞瘤2例,单侧嗜铬细胞瘤35例(左侧21例,右侧14例),双侧6例。症状上患者均有阵发性或持续性的血压升高,其中有47例为阵发性血压升高,6例为持续性的血压升高;41例有头痛,38例有心悸,18例有大汗,10例有呕吐,5例有腹痛,烦躁3例,2例有发热,肌肉震颤1例,晕厥1例,1例有腰痛、双下肢疼痛。代谢方面有15例糖代谢异常,6例脂代谢异常。5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进行病理活检证实为嗜铬细胞瘤。
, http://www.100md.com
    12方法B超为飞利浦HD11XE型机器,CT为西门子双源SOMATOM Definition 64层CT,儿茶酚胺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2结果

    各种检查方法的比较:36例经B超诊断明确,阳性率68%;48例CT诊断明确,阳性率91%;50例儿茶酚胺诊断明确,阳性率94%。5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进行病理活检证实为嗜铬细胞瘤。

    3讨论

    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最常见,最主要的疾病,肿瘤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少数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组织,但近年的文献报道均认为超过此比例[1],与本文数据一致。病因为瘤组织阵发性和持续性的分泌大量儿茶酚胺,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高血压及代谢紊乱症候群。嗜铬细胞瘤发病率较低,约占高血压患者的001%~005%,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高峰为30~50岁,女性发病率略多于男性,儿童少见。
, http://www.100md.com
    资料显示,嗜铬细胞瘤于血压持续性或阵发性增高时儿茶酚胺明显高于正常,非发作期则仅有轻度增高;因此,检测血中的儿茶酚胺是筛查嗜铬细胞瘤的优秀手段;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有血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而肾上腺素诊断价值相对较差[2]。在本文收集的病例中显示与资料相符,53例患者中有47例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阳性率89%,32例肾上腺素水平增高,阳性率仅60%,总阳性率94%。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还依赖于准确的定位。由于嗜铬细胞瘤的瘤体较大,>3 cm的可占80%以上,多数直径在3~55 cm,个别直径可达到10 cm以上,影像学检查较易发现,故CT的诊断对肾上腺上的嗜铬细胞瘤有很高的敏感性,可达93%~100%,对肾上腺外的敏感性则略低,只有90%[2]。本文中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例数较多,可能影响了CT的诊断的阳性率。B超价格便宜,无创伤,切面灵活多样,善于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包膜、有无浸润现象及有无远处转移等优点,可分辩>2 cm的肿块,可进行重复检查,嗜铬细胞瘤提供了安全、有效、无损伤的筛查方法,但阳性率较低。
, http://www.100md.com
    通过对以上三种诊断方法的比较,笔者得出结论:B超价格便宜,无创伤,是较好的检查方法,但相对CT来说阳性率较低,容易造成漏诊;儿茶酚胺阳性率高,但由于大多数基层医院未开展这项检查,造成患者就诊时容易漏诊、误诊;CT的诊断的阳性率高,一般医院都配备有此类机器,故较易开展,对于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阳性率,避免漏诊、误诊,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尹森琴,章熙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与MR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741-743

    [2]王为庆,周薇薇.嗜铬细胞瘤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26(10):1585-1587, 百拇医药(庞昌旭,刘同号)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