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Z > 窒息
编号:13758827
一次性使用吸痰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5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吸痰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羊水Ⅲ度粪染,新生儿无活力时气管插管吸胎粪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对羊水Ⅲ度粪染,出生时无活力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用喉镜暴露声门,将连接好100 mm Hg压力的一次性使用吸痰器的吸入管在直视下直接插入气管吸胎粪,边吸边退,每次3~5秒。结果2010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1102例新生儿中,21例羊水Ⅲ度粪染、无活力者,均采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气管导管插管吸胎粪,1~5分钟内阿氏评分均为8~10分。结论采用一次性使用吸痰器气管插管吸胎粪,效果显著,有效、安全、迅速、易操作。

    【关键词】一次性使用吸痰器;新生儿窒息;羊水Ⅲ度;无活力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防止新生儿窒息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大部分新生儿出生时是有活力的,约有10%的新生儿出生时需要一些帮助才能开始呼吸,仅有1%的新生儿出生时需要采用进一步的复苏手段(气管插管、正压人工通气、胸外心脏按压和(或)用药)才能存活。而所有羊水Ⅲ度粪染的新生儿出生时不是都需要使用气管插管吸胎粪,只有在羊水Ⅲ度粪染、新生儿出生时无活力才需气管插管吸胎粪。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个分秒必争的过程,传统的胎粪吸引管使用时需一人插好气管导管后、另一人再将胎粪吸引管接上吸胎粪,在边吸边退的过程中必须用手指指腹将胎粪吸引管的控制口按压严密,否则有可能导致负压不够,黏稠的胎粪无法吸出或吸入气管导管内的胎粪再次返流入气管,加重新生儿窒息,延长抢救时间。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2月共分娩新生儿1102例(剖腹产、顺产),体重2500~4200 g,其中羊水Ⅲ度,出生时无呼吸或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底下,心率<100次/min 21例。

    1.2方法新生儿娩出前预热辐射台,接好氧源,氧浓度为5~10 L/min,准备好复苏物品及药品,处于应急状态。将一次性使用吸痰器的接头与负压吸引器负压瓶连接好,压力调致100 mm Hg,羊水Ⅲ度的新生儿娩出后无活力者(无呼吸、心率<100次/min、肌张力差),立即保暖,摆正体位,使咽后壁、喉和气管成一条直线(鼻吸位),在常压给氧的条件下,插入喉镜,暴露声门,在直视下将连接好负压瓶的一次性使用吸痰器的吸入管插入气管,插入深度为新生儿体重(kg)加6 cm,边吸边退,当吸入管退出声门后,将吸入管左右移动吸尽咽喉部的胎粪和分泌物,必要时可更换一次性使用吸痰器后,重复操作。每次操作时间为3~5秒,如心率减慢,可决定不再操作而进行正压人工通气。
, 百拇医药
    2结果

    2010年1~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1102例新生儿中,21例羊水Ⅲ度粪染、出生时无活力的新生儿,均采用一次性是用吸痰器代替气管导管插管吸胎粪,新生儿出生后1~5分钟内阿氏评分均为8~10分,为进一步复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3讨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个分秒必争的过程,新生儿出生数秒钟内肺泡必须扩张,氧气必须输送至全身,血管扩张,体循环压力上升。新生儿肺通气不足,导致肺动脉持续收缩,阻碍体循环血液氧合。各器官持续灌注和供氧不足可导致脑和其他组织的损伤和死亡。传统的胎粪吸引管在气管插管吸胎粪时,在喉镜的暴露下,需先插入气管导管,然后再接上胎粪吸引管,接管的过程无形中延长了抢救时间;边吸边退时必须将胎粪吸引管的负压口用手指指腹按压严密,否则如果按压不严密负压不够,黏稠的胎粪不易吸出或吸出至气管导管内的胎粪和呼吸道分泌物有可能再次返流入气管,加重窒息程度。而一次性使用吸痰器是一种由吸痰桶、吸入管、输出管、输出接头、瓶盖组成的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简单、实用、易操作。在胎儿娩出前已将输出管接头与负压瓶连接好,并处于应急状态(压力100 mm Hg),胎儿娩出后羊水Ⅲ度无活力者,立即保暖,摆正体位(鼻吸位),插入喉镜暴露声门,将一次性使用吸痰器的吸入管迅速经声门插入气管吸胎粪,免去了气管导管插入后再接胎粪吸引管的步骤,争取了复苏时间。经吸痰器吸出的胎粪直接进入吸痰筒内,有效的防止了吸出的胎粪返流至气管而加重窒息程度。

    经过在笔者所在医院一年多的临床应用中总结出:一次性使用吸痰器在新生儿窒息复苏过程中对与羊水Ⅲ度粪染,新生儿出生时无活力气管插管吸胎粪迅速,有效、安全、易操作,为新生儿窒息复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极大程度地防止新生儿窒息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美]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心脏协会著.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M]//鸿瑁,虞人杰,译.第5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1-09-15, 百拇医药(卢祖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Z > 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