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23
编号:13747007
胃微血管构筑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3
     【关键词】 胃微血管构筑; 胃病;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32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23-0153-02

    血管除了传统上的血液的通道外,还是有着复杂功能的器官。它在参与信息接收与传递的同时,受到各种组织的调控,所以通过对组织内不同血管的结构的研究,能够对该组织的功能结构提供相关性提示。胃的微血管系统在很早之前就已被证实对其生理功能有关键的影响。Gronbech等[1]认为,导致某些胃病的主要原因也许包含着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胃血管构筑的紊乱。胃微血管构筑的这种“微循环”的研究真正认识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Fulton和Zweifach于1957年第一次提出“微循环”这一概念。田牛等[2]在1996年通过研究与总结,给微循环重新做出了定义:即微循环参与各种细胞与组织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血液流变学、基础临床研究,而微循环基础研究则包含微循环的形态学方面。
, 百拇医药
    1 胃微血管构筑的研究方法

    1.1 活体观察法

    活体观察法是微循环学一直沿用至今最为经典与基础的方法,是借助显微技术在适当条件下直接观察血管与血液流动状态。操作中需要着重观察通常有:微血管的直径、密度及一系列血液流变学指标。但是,技术、设备的水平所限制,仅有皮肤、甲襞、球结膜、舌、唇等几个部位能对活体微循环进行观察,为了方便,检查中多选择球结膜与甲襞[2]。然而,微循环形态观察甲襞和球结膜中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如检测指标不统一,缺少综合定量的对形态学进行评价,存在着无法去除的干扰因素等问题的存在,使这种观测方法不能被广泛推广使用。

    1.2 形态学研究法

    研究者通常对大体标本用各种血管铸型手段后显示微血管的构筑形式及制作病理切片标本,并利用显微手段观察测量微血管来进行形态学研究。其中微血管的分布密度、管径、构型和形态为重要观测内容。18-19世纪时学者就懂得利用透明标本进行微血管的结构与分布观测,这一过程需有光学显微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辅助完成[3]。
, 百拇医药
    上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镜技术逐渐成熟,可借助透射电镜观察以及血管铸型技术等方法对各个器官微血管构筑进行深入研究[3-4]。利用透射电镜可清晰的观测到内皮细胞的内皮窗孔、质膜突起、质膜小泡及基底膜等结构,从而研究微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周细胞等超微结构的特点。所以透射电镜技术是研究微血管病理变化及构型的重要手段之一[5]。

    血管铸型:首先选定一种具备流动性的物质,如液体等。对标本的脉管系统进行灌注,并且在管腔得到完全充盈后使其凝固,接着靠化学腐噬来去除脉管系统外围组织,就能得到剩余的血管立体形态、分布的技术[6]。但是,对微血管构型的各种研究指标的检测仍缺乏有效的仪器来辅助, 所以不能对微血管各指标进行科学的量化是制约解剖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2 胃各部位的微血管构筑

    研究资料表明胃动静脉血管发出的分支各自从胃小弯和胃大弯进入浆膜下,构成浆膜下血管丛[6-7]。
, http://www.100md.com
    2.1 胃黏膜层的微血管构筑

    黏膜下丛发出的黏膜动脉是黏膜血管丛构成血管,并存在这些动脉交通支。胃黏膜层的毛细血管尤为密集,胃腺腺管间可有毛细血管大量相互吻合。Gannon等[8]均认为微动脉不存在于胃黏膜层中,其黏膜层血管全为真毛细血管,黏膜下层动脉丛是构成黏膜层的毛细血管。后来,研究中发现微动脉也存在于胃黏膜层中。Piasecki等[9]研究结果认为,器官外血管直接发出的黏膜动脉的情况能在胃大弯和胃小弯发现,并且在胃小弯侧此血管由从贲门部向幽门部慢慢增加的。穿肌层的器官外起源的黏膜动脉受到持续收缩的肌肉而变窄,随着灌流血液减少也许是诱发溃疡形成原因之一。Ohtsuka等[10]认为胃黏膜内的黏膜微动脉存在长短两种;张朝佑[11]研究发现终末微动脉存在于胃黏膜中,并且形成广泛的吻合支结构;安树才等[12]研究显示胃黏膜深层的为黏微动脉有细小分支形成吻合支,黏膜微动脉的分支由黏膜层的毛细血管构成,并且各分支相互形成毛细血管网。腺管间的毛细血管网密度最高,毛细血管在胃腺和胃小凹开口处形成蜂窝状相互吻合的血管环。
, 百拇医药
    2.2 胃黏膜下层的微血管构筑

    胃左动脉、右动脉以及胃网膜左、右动脉和胃短动脉的分支构成黏膜下层微血管。在黏膜下层中小动脉与小静脉多数相互伴行,这些小动脉发出分支后构成了黏膜下动脉丛[13]。黏膜下层的功能有收集胃黏膜层的血液,因此其解剖结构可以看出小静脉管径较粗且曲折。动静脉丛之间存在吻合支,胃壁不同部位其吻合程度也略有不同[14-15]。

    2.3 胃浆膜下层及肌层的微血管构筑

    廖瑞[16]研究发现血管构筑形式在胃浆膜下比较简单,胃动脉的分支构成了该层微血管。浆膜下毛细血管由浆膜下微血管构成,该层毛细血管密度小,分支及吻合支少,毛细血管逐级汇集成浆膜下微静脉。

    3 胃微血管构筑的功能

    胃血管主要由器官外动脉分支具有一定节段性的分布,但当这些器官外动脉分支进入到胃壁后,在胃的黏膜下层有着广泛的吻合支;胃微血管从构型上看,李健等[17]研究结果得出胃黏膜层微血管的密度呈梯度分布。胃的黏膜下层血管相对较少,而肌层及黏膜层血管供应则相对丰富,从而保证了胃蠕动、分泌及消化等功能的进行,以及其血供丰富与否决定着该层分泌胃液的能力及抵抗胃酸的能力,如果该部位出现病理性改变,如溃疡,严重时会诱发出血,这就为胃溃疡并发严重出血提供了解剖学依据。在各种胃部病变时,胃体各部血管密度的变化和胃黏膜层微血管的特异性改变是其解剖学基础。

    总之,深入研究胃微血管构型以及整个微循环动态变化能为临床诊断及病理研究提供一种新策略及解剖学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 Gronbech J E, Lacy E R.Role of gastric blood flow in impaired defense and repair of aged rat stomachs[J].Am J Physio L Gastrointest,1995,269(5):737., 百拇医药(葛晓明 游庆军)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