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消化道出血
编号:13656207
胶囊内镜在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4
     【摘要】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为消化道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观察患者内镜检查结果以及病变检出率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检查,其中肠道血管畸形11例,小肠黏膜糜烂4例,小肠占位病变1例(淋巴瘤,经手术病理证实),阴性6例。病变检出率72.7%(16/22)。结论:胶囊内镜安全,无创伤,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关键词】 胶囊内镜; 消化道出血; 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4-0060-02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病之一,其起病急,发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生命危险。患者早期可能表现黑便、便血等,大部分患者可以通过常规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明确病因。但临床调查研究发现,但目前仍有3%~5%的患者不能确诊[1],临床上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由于小肠特殊的生理结构,常规内镜检查方法无法正常进行,临床上称为消化道检查的相对盲区[2]。随着内镜的发展,胶囊内镜以其具有的无创性,可视化的特点,且安全,方便操作[3]。本研究总结了笔者所在医院22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初步探讨胶囊内镜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因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22例进行研究,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1~75岁,平均(42.5±6.5)岁,平均病程(1.4±0.6)个月。其中12例为不明原因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贫血黑便2 例,便血10例),4 例表现为反复不明原因腹痛,5例表现为慢性腹泻,1 例体检脐周腹块。经结肠镜、胃镜、腹部CT、腹部平片等检查未发现异常者。所有患者均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同意此项检查。

    1.2 仪器设备及原理

    采用国产OMOM智能胶囊内镜,胶囊大小为13 mm×27.9 mm,主要包括电池、光源、影像捕捉系统和发送器、数据记录仪套件及影像工作站等。其工作原理为:患者吞服后,胶囊可借助肠肌的自身蠕动动力使其平滑地穿过消化道,并自然排出体外。在穿行期间,胶囊内镜传递所捕获图像的数字数据并传输至携带在患者身上的接收传感器上,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自由走动,当检查结束后,取下患者身上的传感器和记录仪。临床医师从记录仪中下载图像数据至影像工作站进行读片。
, 百拇医药
    1.3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2 d开始进全流质饮食,检查前4 h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检查当日早晨禁食、禁饮。准备完成后,完成相关仪器的连接,使其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

    患者在实时监控下吞服胶囊内镜。检查2 h后可少量饮水,4 h后可进食,吞服8 h后结束检查。若检查期间出现腹痛,呕吐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检查结束后取出记录的CF卡,经影像工作站所获图像由2名消化内镜医师阅读分析[4],胶囊可随粪便排出。

    2 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吞服胶囊完成检查。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肠道血管畸形11例,小肠黏膜糜烂4例,小肠占位性病变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淋巴瘤),阴性6例,病变检出率为72.7%。且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无不适,顺利完成此项检查。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消化道疾病中诊断较为棘手的疾病,由于常规的检查可能造成3%~5%的漏诊情况。据目前的研究发现,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部位多位于小肠,胃肠镜检查为阴性,且肠系膜血管造影及核素扫描检查也未能精确定位定性,给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严重困难,大大降低了预后情况。

    胶囊内镜的发明给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5]。据目前的临床文献[6-7]报道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有诊断有着显著的优势,诊断阳性率为66%~76%,最高可达89%。

    胶囊内镜是一种无创,可视的小肠检查方法,能对小肠进行全程扫描观察,给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断带来便利。利用胶囊内镜进行检查,可以清析显示小肠腔内的病变,包括黏膜病变,溃疡,血管畸形,息肉,肿瘤等,避免了常规检查的缺陷,具有其他检查不能替代的优越性[8]。
, 百拇医药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小肠钡餐和小肠钡灌检查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分别仅为5.6%和21%[9],但活动性出血时不宜检查;而肠系膜血管造影或放射性核素扫描在出血停止时几乎无诊断意义,而推进式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虽可达38%[2],但仅能达Treitz韧带远端约80~120 cm处,且过程痛苦,有一定并发症。

    目前双气囊小肠镜的开发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小肠疾病的诊断问题,但插入过程痛苦,必须在麻醉下进行,且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高,患者的消化道存在受损的危险,费用昂贵[10]。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级医院。有关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国内外均已有较多研究。据统计,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原因的诊断率为38%~93%[1],且其操作简单,无创,给级别低的医院带来极大的方便。

    本研究中对笔者所在医院22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出血病变检出率72.7%,其中以小肠血管病变为主要原因,小肠出血患者中以血管畸形为最多见,其次为克罗恩氏病,其他包括小肠肿瘤、血管扩张和小肠憩室等与文献[11]报道基本一致,但与有关研究的胶囊内镜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阳性检出率为81%有一定差距[12],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1)选择检查时机,为降低肠道检查增加再出血的风险,本组所有患者均在大便转黄色约一周后行胶囊内镜检查,出血病灶或已愈合,不能观察到出血灶;(2)肠道准备时,肠内容物未完全排净,影响拍摄效果;(3)阅片医生分析阅片能力存在差异。但本组检查阴性患者基本可以排除占位性病变,可定期随访,酌情行小肠镜检查避免漏诊。, 百拇医药(高彩玲)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