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34
编号:13656042
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报告1895例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434
     宫内节育器作为我国育龄妇女的主要避孕措施,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等优点,但仍有少数妇女发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其应用及续用[7]。据统计,常熟市2009-2013年分别有74.40%、74.05%、71.20%、67.81%及65.35%的育龄妇女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育龄群众中倡导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的同时,加强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的咨询技巧和置器水平。技术人员应详细询问服务对象的月经史、孕产史、避孕史等,尤其要了解是否曾采用宫内节育器避孕、避孕效果、有否出现宫内节育器下移、脱落或带器妊娠等不良反应,以帮助服务对象知情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宫内节育器。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计划生育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时再次了解子宫倾曲度、宫口松弛度、宫腔深度、宽度等,最终确定置器类型[8]。置器质量也相当重要,置器操作、置器技术不但决定能否成功地将节育器置于宫腔,而且还影响到放置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脱落率[9]。其次要加强术后随访。IUD的不良反应,如出血、疼痛、炎症等,经药物止血、止痛、抗炎等对症处理后可得到改善;而节育器下移、脱落及时更换则可以预防意外妊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术后1、3、6、12个月应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三,增加对新型宫内节育器的研发和引进满足临床需求,减少因症取出率,提高续用率。总之,多措并举,进一步减少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瑛.中国的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进展[J].江苏科技信息,2010,36(9):26-27.

    [2]王维东,孙道龙.育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0,18(3):168-169.

    [3]孙莉莉,李爱琴.宫内节育器不良反应报告100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86-87.

    [4]苏莉,吴治.元宫型Cu365与花式Hcu280宫内节育器的临床使用效果比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3):373-375.

    [5]张舒.Hcu280型花式宫内节育器与爱母环并发症比较分析[J].医学信息,2010,31(9):2351-2352.

    [6]石莉,黄江萍.三种含铜宫内节育器5年临床对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3):372-374.

    [7]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4.

    [8]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6.

    [9]张燕婵,卢玮青,孔敏宜.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4):449-451.

    (收稿日期:2014-08-11) (编辑:金燕), http://www.100md.com(张晶)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