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梗阻
编号:13637649
6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5年7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521
     【摘要】 目的:通过本研究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1例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将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抗菌药物、中药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胀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长抑素、抗菌药物及中药汤治疗后,可促进患者胃肠蠕动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临床中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 术后早期; 炎性肠梗阻;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1-0134-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1.072

    在腹部手术后并发症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较为常见,一般腹部手术后7~20 d内较为多发[1]。其主要因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而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主要因腹腔内炎症或手术创伤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所致。患者一旦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若不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将可能引发术后出血、肠瘘等严重并发症[2]。以往临床中并没正确认识到这种新类型肠梗阻,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逐渐重视到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为减少重症感染,避免术后出血、肠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将2008年8月-2014年12月共治疗的61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1例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胃肠道手术后早期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有腹胀感,无蠕动波及绞窄性肠梗阻,经X检查肠管有扩张积气。将患者按照数字分组法分为试验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4~72岁,平均(56.3±2.8)岁;手术原因:4例胃癌,11例化脓性阑尾炎,5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8例胆囊结石,2例外伤性肠破裂,1例外伤性脾破裂。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6~73岁,平均(48.6±1.4)岁;手术原因:8例化脓性阑尾炎,6例结肠癌,10例胆囊结石,6例胃癌。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入选患者均于肛门排气或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术后发生梗阻时间为7~20 d内,且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排气不畅等,同时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现象[3]。经听诊检查所有患者均有肠鸣音消失或减弱,腹部体征均未见蠕动波及肠型,经CT扫描可见腹腔渗液、肠壁增厚、肠袢襟成团,且所有患者经腹部立位平片可见有不同大小的气液平面在小肠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给予禁食禁饮,持续胃肠减压,给予肠外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措施。

    试验组:本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生长抑素,以减少肠内炎性和消化液分泌渗出;静脉滴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并自拟中药粘连缓解汤治疗。中药处方:玄明粉6 g,川厚朴、番泻叶、乌药及桃仁各10 g,赤芍、炒莱菔子各15 g,用水煎服,灌肠或胃注,2次/剂,2次/d。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均采用EXCEL表格及PEMS 3.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胀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3.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因肠管及腹膜受腹腔炎症或手术创伤刺激,而引起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转移因子、细胞坏死因子等,造成腹膜与肠管及肠管间粘连,其属于一种动力性与机械性并存的粘连性肠梗阻[4]。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绞窄较少,且发病率较高。其病理基础为手术创面较大,腹腔炎性渗出多,感染较为严重。

    3.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

    临床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结合症状、体征、病史及辅助检查,该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1)常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多为3~7 d后出现肠梗阻症状[5];(2)术后1~2周肠蠕动恢复,待进食后出现肠梗阻症状;(3)患者伴有腹胀、腹痛、呕心、呕吐等症状,肛门排气、排便不畅,未见胃肠型,未出现明显腹部压痛症状,肠鸣音消失或减弱,无肌紧张及反跳痛;(4)多由腹腔内炎症导致粘连性肠梗阻;(5)经X线检查显示肠管扩张,可见多个气液平面;(6)经腹部CT检查表现为腔腹渗出、肠壁水肿增厚等。阵发性腹痛为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表现,腹部CT扫描时可见积液、积气的不对称扩张肠袢。腹胀为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的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腹痛,听诊肠鸣音消失或减弱,肠管表现为扩张积气。

    3.3 术后早期炎性梗阻的治疗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主要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因手术对肠管及腹膜造成刺激,若不能早期给予临床诊断,则可能引起肠瘘等,甚至严重则导致患者死亡。临床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取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主要因腹腔内广泛粘连,且肠壁出现水肿,对其梗阻部位较难确定,手术治疗极易导致手术范围扩大,肠管损伤,甚至造成术后感染、肠瘘等严重并发症,若患者治疗后复发,则会加重病情,导致病情延长[6]。近年来,临床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多选择保守治疗,其治疗方法包括:禁食禁饮,给予胃肠减压,使患者水电解质失衡得到纠正,持续给予肠外营养,并适当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为有效抑制患者的消化液分泌,促进其水电解质的吸收,给予生长抑素治疗。肠外营养支持通过使用生长抑素,可有可降低消化液的分泌,从而降低患者的肠道内负荷。因生长抑素可使患者体内的胰岛血糖素浓度降低,并减少胃黏膜的血流量和功能性门静脉血流,使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受到抑制。同时,生长抑素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肠管血液循环,并促进其腹胀、腹部疼痛等症状恢复[7]。本研究资料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试验组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采取禁食禁饮、肠外营养、生长抑素、抗生素及中医中药等保守治疗后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3.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

    为预防患者术后早期引发炎性肠梗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患者腹部手术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出现粘连时尽可能采取尖锐进行剥离[8];(2)手术创面进行有效止血,避免腹腔聚集渗血、渗液;(3)手术完成后为减少腹腔中残留异物、炎性介质,应将腹腔用大量等渗盐水进行冲洗;(4)充分引流,减少腹腔中残留的渗血、渗液;(5)为促进患者术后胃肠蠕动早期恢复,应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参考文献

    [1]姚建锋,段降龙.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探讨[J].腹部外科,2011,24(4):251-252.

    [2]范杨轶.腹部手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1(24):6195-6196.

    [3]彭北生,黄俊明.6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的临床浅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2):75-76.

    [4]荣艾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J].中国实用医药,2012,7(9):243-244.

    [5]朱维铭.再谈胃肠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33(4):270.

    [6]刘国正,魏长华,王贵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8-119.

    [7]张军伟,赵传印,胡卫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8):33-34.

    [8]李洪军.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6例诊治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5):539-540.

    (收稿日期:2015-03-17) (编辑:蔡元元), 百拇医药(沈晖)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