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8年第17期
编号:13296573
两种不同容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对比(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17期
     3 讨论

    随着病程的发展,DVT在后期可能出现血栓吸收机化,出现色素沉着、溃疡、浅静脉曲张等问题[7]。临床统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8]。DVT栓子脱落可致肺栓塞,由此可见,早期及时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在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多运用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诊断DVT,超声还能作为评估栓子脱落风险的参考指标,在溶栓导管置入中彩色多普勒也发挥着引导作用[9]。DVT通常不是由单一因素致病,大多情况下是至少由2个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例如,产后子宫的内胎盘剥离需在短时间内迅速止血,以免出现产后大出血,这与血液的高凝状态相关,同时妊娠足月时胎盘产生的雌激素达峰值,这会使得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常需卧床休息,这会使得血流滞缓。除了产后,DVT还多见于盆腔术后、晚期肿瘤、外伤、长期卧床患者。

    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抗凝、纤溶系统、祛聚、导管接触性溶栓等方式治疗DVT。改善DVT患者长期预后的重点问题在于保留静脉功能,静脉血流重建的目标为减少瓣膜破坏、血栓复发、静脉高压的发生,进而预防PTS[10]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3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