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法学·综合版》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326136
320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医学与法学.综合版》 2012年第3期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320例患者实施的普外科手术进行汇总性分析。结果:普外科手术病人切口感染11例,感染率3.4%。切口感染与患者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切口的保护清理、缝合技术等因素有关。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术中创面的保护和清理、缝合技术等有密切关系。及时有效地调整营养状态、合理使用电刀、关腹前清理切口、减低切口缝合张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感染;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22-01

    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后果是切口延迟愈合,可能发生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因此必须提高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现以我院2007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320例患者实施的普外科手术进行汇总性分析,探讨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预防措施。

    1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实施各种普外科手术320例,男192例,女128例,年龄7到65 岁;其中腹部手术221例,乳腺手术42例,其他手术57例。切口感染11例,其中糖尿病4例,肥胖5例,营养差、低蛋白血症3例;3 类切口化脓穿孔性阑尾炎5 例;有感染中毒症状短期使用地塞米松2例;感染患者中有11例使用电刀。伴有黄疽1例。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患者诊断标准,凡切口局部红、肿、热、痛,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性渗出,无论有无细菌学依据,均属切口感染。

    2结果

    我院2007年2月到2011年7月期间实施各种普外科手术320例,感染11例,切口感染率3.4%。切口感染与患者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切口的保护清理、缝合技术等因素有关。11 例患者均为经验性用药,多使用头孢类和甲硝唑,严重感染者加用喹诺酮类药物。

    3讨论

    3.1切口感染细菌的属性和抗生素的应用。腹部切口感染的细菌常为内源性,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合相关资料经验性地选择第3 代头抱菌素与甲硝唑类联合应用预防切口感染。但要警惕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及时调整,避免恶心、呕吐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切口张力增大或裂开,增大感染几率。多方研究资料及临床证实,抗生素术前30分钟给药,可明显抑制细菌生长。术后给药,细菌在组织液的高营养状态下已快速繁殖,致病力增强,同等剂量的抗生素,所起到的治疗作用相对减弱,效能下降。所以术前抗生素应用得到推广,尤其是2、3类手术切口的患者。

    3.2临床手术中电刀的正确使用。在临床手术中一些医师习惯性地认为电灼成黄、深黄、深褐或焦痴色方为有效,其实当出血点电灼后,周围看似色泽正常的组织已部分失去活性,电灼时间越长,损伤组织的面积越大、越深。一旦缝合后,小部分的液化组织尚能被机体清除、机化,液化组织较多时会因引流不畅导致伤口感染,延迟愈合,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建议切、凝操作不要盲目加大电刀输出功率,达到切、凝的手术目的即可。结合相关资料可知,当切开筋膜、脂肪组织时,在组织两边施加一定的牵拉张力,使得切开的组织很快分开至两边,不使其和电刀有过多的热能接触,可最大程度减少组织失活、液化。

    3.3临床手术中切口的清理与缝合。常规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可大大减少伤口的感染率。即使是一般切口,也是利大于弊。双氧水冲洗时释放出的初生态氧有杀菌作用,同时它的发泡作用可松动各种炎性因素在组织表面的贴附,辅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使之残留可能减至极少量, 即使缝合后,组织正常的免疫作用即可抑制细菌生长。污染严重的切口如化脓穿孔性阑尾炎使用严格的冲洗方法能明显减低切口的感染率。笔者在化脓穿孔性阑尾炎术中每缝合1 层,即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1 次。并重新铺巾拟定无菌区,更换手套及所需器械、针线或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越靠深层组织冲洗生理盐水量越大,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关闭切口。此法临床应用多年,效果很好。彻底清理切口,良好的缝合亦是保障。关闭死腔,根据术中情况掌握缝线张力以利引流渗出。缝合张力较大的组织时,不应全部进针于切口两边等宽处,可采用宽窄间隔缝合方法,避免缝线应力集中形成皮缘紧缩带,影响血运, 进而影响切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张力越大的切口,建议缝针边距差别越大,这样能更好地平衡切口周围张力,以免影响血运,导致组织清除炎性因子能力下降。

    3.4营养代谢因素。相关资料显示肥胖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过多的脂肪堆积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且近年来研究证实,肥胖者多伴有糖代谢异常的潜在隐患。确诊糖尿病的手术病人可加用相应药物治疗预防,保障切口安全。处于发展阶段的亚临床患者往往由于糖代谢不良而影响切口愈合,而血糖水平未达到诊断标准即无法给予相应治疗,从而可使切口愈合缓慢。另外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负氮状态、禁食时间长的微量元素缺乏都可影响着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加切口感染几率。

    3.5临床手术中其他影响因素。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吸烟者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导致肺部感染并发症,卧床后的便秘腹压增高问题,皮质激素的使用,慢性呼吸道疾患的缺氧,再如黄疸、肿瘤、腹胀、切口血肿、电解质紊乱等均影响切口的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总之,提高临床医生对切口感染的防范意识,积极对易感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是防止切口感染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沛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第18 期

    [2]赵飞,王玉玮.肥胖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3,30(6):316-318

    [3]严金燕,贾氢,罗书练,等.外科手术切口的影响因素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02,30(4):39-41, 百拇医药(杨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