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法学·综合版》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326032
浅谈内科门诊对院内感染的预防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尕巴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门诊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内科门诊检查器械共120份平分为三组,第一组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第二组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第三组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三组的消毒方法都为高压高温125度消毒20分钟。结果:三组的消毒效果都比较好,消毒后的HbsAg阳性率分别只有2.5%、5.0%和2.5%。结论:内科门诊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建议积极采用高压高温消毒,同时加强个体预防。

    关键词:内科门诊;乙型肝炎;预防;消毒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07-01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内科疾病的患病率较高,加上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等潜在传染病人的增多,使得内科诊室的感染预防极为重要[1]。其中内科器械是内科临床治疗病人必不可少的工具,内科器械被认为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媒介[2]。本文主要是分析我院内科门诊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抽取我院2008年6月份到2011年6月使用的检查器械共120份,根据调查时间把此120份样本平分为三组,每组40份。第一组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第二组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第三组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

    1.2消毒方法:三组的消毒方法都为高压高温125度消毒20分钟,接诊每一位患者前,清洁消毒所有前一位患者诊治用过的设备仪器的表面,同时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对手机进行灭菌。

    1.3检测方法:HBsAg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1SA)法和一步法。用BIO-RAD450型酶标仪;ELISA方法检测每支手机洗脱液中HBsAg抗原性。检测结果:S/N≥2.1判断为阳性。通过HBsAg抗原性存在与否间接判断乙型肝炎病毒污染情况。

    1.4统计分析:用SPSS18.5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三组高温高压消毒效果见表1。结果显示三组的消毒效果都比较好,消毒后的HbsAg阳性率分别只有2.5%、5.0%和2.5%。同时也表明内科门诊后的器械乙型肝炎污染十分严重,必须认真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合理选用消毒方法及消毒药械的灭菌,应特别警惕因消毒剂选用不当,尤其是对于检查器械等难于消毒的器械,以免造成乙型肝炎病毒在内科的高频率污染。

    3讨论

    众所周知,乙型肝炎传染力强,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也很强,在室温下可存活14个月。目前,各种消毒剂对乙肝病毒的破坏机制还不清楚。有研究报道,将有传染指标的HBsAg阳性血清在室温下干燥一周后,仍可注射感染给动物[3]。同时随着我国内科医疗保健水平的稳步提高,伴随治疗过程出现的感染问题已日益引起广大医师及患者重视。建立严格的消毒灭菌措施及防护制度显得非常必要。

    有调查发现,内科人员因接触乙型肝炎病毒病人发生污染的机会增加了3倍-5倍,平时不戴手套的医务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机率增大,而常规戴手套并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者,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发生率下降[4]。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高达约60%;就内科诊室而言,有关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在内科明显高于其它科室。有研究等随机检测内科门诊病人,HBsAg阳性率达33.6%[5]

    同时证明如果内科器械存在乙肝病毒污染,用一般的方法,消毒效果不佳,病毒DNA拷贝数仍然很高,传染性依然很强。本组结果显示,高压高温消毒是常见消毒方法中比较高效的一种。同时也表明内科门诊后的器械乙型肝炎污染十分严重,必须认真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合理选用消毒方法及消毒药械的灭菌,应特别警惕因消毒剂选用不当,尤其是对于检查器械等难于消毒的器械,以免造成乙型肝炎病毒在内科的高频率污染[6]。同时内科诊治每一位病人前洗手,戴一次性手套,即做到“一人一用一洗手”,且绝不可清洗后再行使用。还有医务人员要防止针头刺伤,如带有一次性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要将内科器械分为消毒级器械和灭菌级器械,经手工刷洗后最好加酶洗液清洗,并做好清洗后的器械维护和保养。在消毒好的器械包装外应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

    总之,内科门诊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效果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建议积极采用高压高温消毒,同时加强个体预防。

    参考文献

    [1]孙俊,周明浩,徐燕.消毒技术与应用[M].第五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49-354

    [2]Kohn WG,Collins AS,Cleveland JL,et al.Guidelines for infection control in dental Health care settings-2003[J].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 2003,53(17):1-61

    [3]张玉华,詹磊,匡丽.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2):276

    [4]董翠珍,汪萍菲.2509例医院感染病例报卡及时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7):26

    [5]李少侠.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87

    [6]肖志明.加强医院内感染与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66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