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延边医学》 > 2012年第3期
编号:12283264
中西医结合话汗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1日 《延边医学》 2012年第3期
     中医学在保护人们健康时皆以象推,借助古代的哲学体系推而论之,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只能从宏观而论。随着近代文明的快速发展,科学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微观世界的实质性物质结构及其功效的逐步探明,中医学如把微观之象也纳入到其辩证治疗体系中。无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医学也会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为一部分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经曰:“阳加于阴为之汗”,作为只能以象推的“阴”“阳”。以何为动量变化哪?《五常政大论》曰:“阳之动,始于温, 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由自然界寒暑变化作为阴阳始、盛之动量标识。则只有温度的变化与之相同步。可作为衡量阴阳的动态变化之标准。在中医药学中,当寒(阴)邪侵入机体时服用温热(阳)性之药,使之汗而解之。则是阳加于阴的具体应用。然阴邪之中人,除寒邪之外还有湿邪,湿邪在上者汗而发之,也是其应用的表现。湿邪既可外受又可内生。当体内的津液(水液)不正常的聚集在一起,量大则为水,粘滞则为饮。稠浊则为痰,量少则为湿。饮食入胃由脾运化,一则水液,一则饮食之精微,二者任何一种过量聚集则为湿(水,痰)。故仲师曾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是阳加于阴之大法之一。
, http://www.100md.com
    在微观世界中,饮食的精微物质之象应是糖和脂类。当这些精微物质除去机体活动所需过剩时,若脾胃之运化功能正常则变为脂肪,使人发胖。如脾胃运化之力受损,则聚而变性为湿浊之邪。现代研究发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是高脂血症痰浊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质基础(1)。血糖长期持续增高对机体许多组织是一种中毒状态。糖的粘滞性又与中医湿邪的特点相一致。血糖,血脂增高,血液粘滞性增大流速减馒,脂类沉积于血管壁则致其粥样硬化,血管的弹性下降,血压升高,累及重要赃器(心,脑,肾)使其发生病变,轻者影响生活,重则危及生命。若在葡萄糖耐量减低,血脂偏高时,利用温性中药,促使机体以发汗的方式,使这些湿浊之邪外排,也是值得探讨的一种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体温升高1度,则基础代谢率升高13%。糖,脂类在其最终代谢通路三羧酸循环中不断的放出热量,相互转化,贮存能量生成CO2和H2O 。也间接证明温度的上升(阳),作用于精微物质(阴)可促使其转化。

    辛温药解表的汗法, 主要用于外感寒湿阴性病邪侵袭人体之皮(毛), 经曰:“肺者气之主·······其充在皮”《六节脏象论》,“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经脉》,“肺主身之皮毛”《 痿论》, 而皮的微观之象即上皮组织. 除宏观可见其覆盖于人体表面之外, 尚有与其俱有共同的组织结构衬覆于有腔器官腔面的上皮, 和俱有分泌功能的腺上皮. 与俱有感觉功能的感觉上皮, 如胃, 肠, 子宫,血管,肾小管, 输尿管, 膀胱等有腔器官, 这就扩展了肺合皮毛的内涵, 也为”形寒寒饮则伤肺”, 找到了微观的生物学基础,.另外从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肺, 气管由肠的前肠发展而来, 呼吸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来, 原肠则由受精卵发育到一定时段, 有卵细胞上与精子进入卵细胞处的对顶点的外皮内陷而成, 这也从胚胎起源上表明了表皮与肺及肠和其它有腔器官腔面上皮的同源性.。

    因此肺行气温养充满于皮, 除中医习惯上所称之体表之皮, 还应有内表之皮,. 推而论之,伤外表之阴性寒湿之邪可用阳性温热之药汗而解之, 内生之阴湿之邪伤及内表之皮时, 也可用微汗之法治之.. 同时内生之湿的微观之象代表物: 糖, 脂类的过多积滞, 若用温热之药促使体内的温度升高, 加快其代谢转化成水汗而排之, 在现代医学也是有道理的. 就为 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及由此而导致的血管病变另劈了一条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宋剑南,刘东远,牛晓红,等,高脂血症与中医痰浊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49~51, 百拇医药(毛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