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延边医学》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706281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及其原因探讨(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5日 张峻 黎斐文 杨缚龙
第1页

    参见附件。

     3.3内固定节段选择不当 一般在内固定时,需选择伤椎上下相邻段椎体进行治疗,但如果固定节段过长,易对患者术后脊柱活动度产生影响,故有学者指出可采用重新排列椎管实施减压的方法,但该方法易影响椎管通畅,使复位效果受到影响。因而,最好是充分减压后再实施短节段内固定治疗。

    3.4复位时撑开过度

    过度撑开将导致过多的负荷转嫁的内固定上,增加内固定疲劳风险;同时椎体两侧的撑开需平衡,椎体两侧不平衡撑开将造成一侧张力增加,一侧压力增加,而应力往往集中于张力侧,可能与单侧内固定松动有关。

    3.5“空壳”现象

    本组有8例患者后路术后CT可见“空壳”现象,骨折愈合不良。“空壳”的主要原因是复位是仅注重后柱,忽视前柱的稳定性,而前中柱稳定在脊柱稳定中占80%作用。因此,骨折修复重建手术时应重视对前柱稳定性的稳定性重建,尤其是三柱均不稳的患者。

    3.6内固定器械设计存在不足

    本组中2例因内固定器设计不足而引起手术失败病例均使用了U型钉系统。U型钉系统易出现松动,U型钉对骨折复位主要应用其预弯棒和旋棒作用来实现,但由于椎体骨折存在椎体形变,造成椎弓根钉相邻钉尾不能保证处于同一平面,易致钉尾与连棒无法紧密相接,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运动时易出现松动,影响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固定治疗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适应征、内固定方式、内固定节段等,注重前柱的力学特征以重视“空壳”现象,术中应格外注意复位撑开的大小,并选择适宜的内固定器,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失败率。

    参考文献:

    [1] 郑桐斌. 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探讨[J]. 当代医学,2013,19(23):109-110.

    [2] 钱邦平,邱勇,王斌,等. 下腰椎爆裂骨折后路固定后前路支撑融合术的适应证选择与疗效分析[J]. 中华创伤杂志,2007,23(12):898-902.

    [3] 周立,姚树俊. 胸腰段骨折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失败原因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5-7.

    [4] 王大民,肖克明,邵楠.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68-1169.

    [5] 魏劲松. 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49-50.

    [6] 胡日鹤,周初松. 胸腰段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23(20):563-56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