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延边医学》 > 2015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589685
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潮技术及辅料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5日 延边医学2015年第22期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技术和辅料应用在提高药物防潮水平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双黄连浸膏、刺五加浸膏作为实验对象,调整制剂处方的C0(初始吸湿位浓度)、吸湿位空间分布,增加包薄膜衣水分传质阻力,测定不同方法下的制剂防潮水平。结果:双黄连和刺五加的颗粒(2),引湿性均显著低于浸膏粉和颗粒(1)。刺五加素片的K值为30.82h,显著高于刺五加颗粒(3.85h),可见刺五加素片的阻湿能力明显高于刺五加颗粒,基本上可达到刺五加颗粒的8倍。双黄连包薄膜衣片的K值为46.58d,素片的K值为30.21d,双黄连包薄膜衣片的K值显著高于素片,增幅达50%以上。结论:建立数学模型是研究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水平的有效工具,应用增加包薄膜衣水分传质阻力等制剂技术,减少引湿性敷料的应用都有助于提高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潮性能。

    关键词:固体制剂;中药;敷料;防潮技术

    药物防潮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通常认为药物吸湿是因为药物中所含的极性基团,尤其是活性羟基能够与水分子中的极性羟基结合。比起西药,中药的化学成分更为复杂,所以很难明确其引湿性成分、化学结构特征[1]。相关领域为方便了解中药的引湿性,引入了“吸湿位”来对药物的吸湿特征、吸湿性进行描述,吸湿位指的是药物中存在的容易吸收水分的活性位置,其与药物化学结构有关,并且活性位在吸湿后会丧失再吸湿能力。任何药物的单位内吸湿位总量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吸湿位也能反映药物浓度。中药固体制剂在吸湿后,会导致外观、成分、生理活动改变,从而影响药效[2]。现阶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