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延边医学学术版》 > 2014年第21期
编号:12809300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88例回顾性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25日 延边医学 2014年第21期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治疗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方法及其成效,并分析相关致病因和高危因素。方法: 以88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治疗手段及其治疗有效性。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是在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63%(78/88),死亡率为11.37%(10/88),并且均是死亡于术后,其中致病因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而导致死亡的高危性因素则包括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脏器功能衰竭综合症、多种合并症及其年龄等。结论: 临床上针对急腹症合并感染患者的治疗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感染和预防休克,并进行合理治疗手段和时机的选择,以早期规范的治疗来实现患者的治疗和治愈,降低临床死亡率。

    关键词:急腹症感染性休克回顾性分析高危因素致病因

    临床急腹症具有病程发展快、发病急且病情危重的特点,多是由肠套叠、腹膜炎、脾破裂、胆道疾患、胰腺炎及其十二指肠穿孔所引起,假如临床救治不及时且不对症,就会导致休克现象的发生,并诱发感染,进而将炎性因子过渡释放,引发器官衰竭和组织器官损伤现象的发生,严重的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此可见,研究临床上治疗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有效手段及其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将以88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性依据,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以88例2013.1.1.~2014.1.1.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3例,患者的年龄在2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2.5)岁,其中致病因主要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8例)、绞窄性肠梗阻(1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2例)、肠系膜栓塞(8例)、肝脓肿破裂(7例)、腹膜炎(6例)、创伤性肠破裂(6例)和其它(3例),对患者行病原菌检测,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并且部分患者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菌感染。并且所有患者均满足一下纳入标准:一是有致病微生物存在于体液中;二是有组织灌注不足的现象存在;三是收缩压在90mmHg以下,同时血压下降40mmHg以上;四是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五是有感染灶存在[2]。

    2.方法以上所有患者均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并且将抗生素药物于术前给予患者,如西利欣、丁胺卡那霉素、洁霉素、头孢菌素类、甲硝唑及其青霉素类,同时依据患者的药敏结果进行合理抗生素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休克程度的不同进行胶体液和晶体液的补充,同时为了迅速达到血容量扩充的效果,可以给予患者0.75%的高渗盐水和碳酸氢钠,同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的差异进行适当亚甲蓝、血管加压素、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以此来改善患者的休克症状。随后即刻进行手术探查,将原发病灶找出,实施针对性治疗,对于休克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继续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对患者的心输出量、颈静脉充盈情况、中心静脉压、学期情况、血中乳酸含量、尿素氮、尿量、心率、脉搏、平均动脉压及其血压情况密切监测。

    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感染性休克种类及其多器官损害情况。

    4.治疗有效的评价标准患者每小时的尿量在30ml以上,且血中乳酸、尿素氮含量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感染情况得到有效的控制、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良好、组织灌注良好的情况下则视为患者治疗有效。

    5.统计学处理对调查的患者的各项数据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变量为调查统计的内容,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x2检验计数资料,对相关性因素借助Logo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3]。

    二、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是在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63%(78/88),死亡率为11.37%(10/88),并且均是死亡于术后,其中致病因多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而导致死亡的高危性因素则包括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脏器功能衰竭综合症、多种合并症及其年龄等。

    三、结论

    我们对临床上急腹症的相关性特征进行总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腹痛部位与腹腔病变部位具有一致性;二是饮食常为诱发腹痛产生的主要原因;三是腹痛范围由小至大,由轻至重;四是多为腹部阵发性疼痛和续性钝痛。以上特征可作为临床上鉴别诊断急腹症的重要依据。基于疾病种类的多样性,在加上感染病原菌的差异性,使得在进行临床检测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特征和因素,避免误诊和漏诊现象的发生。当患者合并感染现象的时候,就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加强急腹症合并感染患者的早诊断和早治疗。

    当下临床上治疗急腹证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手段是手术治疗,但是在诊断的过程中,易受休克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患者相关生命体征的监测,如血压、脉搏和体温等,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情况做好抗休克和控制感染的治疗,将手术病因及时的查找,对于出现了严重休克的患者,应该及时的进行复苏和抗休克治疗,对于耐受性较差的患者通常实施的是保守治疗,但是在本组的调查研究中均采用的是手术治疗,同时为了更好的鉴别诊断急腹证,则应该对疑似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鉴别诊断患者是否为急腹症患者或普通腹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严禁使用镇痛药物。除此之外就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治疗措施的制定,将静脉通道建立,实施血容量补充和抗休克治疗,纠正酸中毒患者的酸碱平衡,并且加强处理不同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对于未发生功能障碍的患者也要加强预防性治疗,避免引发严重临床并发症现象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而最佳治疗药物的选用主要是以病原菌检测的结果为依据,并且多以多种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为主。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高龄及其合并感染等是导致急腹症性休克发生的高危因素,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并且脏器代谢障碍,极易导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现象的发生。在相关报道中指出,再要将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90mmHg以上便可进行手术,尤其是针对短期内血容量恢复难度大和已经明确病灶的患者,并且在手术的过程中还要遵循以下治疗原则,即有效引流、清除病灶,并且保证手术的快速和操作简单,以此来实现患者创口感染几率的降低,促进患者的治疗和治愈。

    参考文献:

    [1]杜慎华.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158例回顾性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1:191-192.

    [2]曹兵.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对策[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0:777-780.

    [3]谢桥. 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70例临床分析[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01:77-79., 百拇医药(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