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延边医学学术版》 > 2014年第27期
编号:12806945
翼状胬肉手术中绷带型接触镜的应用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4年9月25日 张建勇 李玲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手术中绷带型接触镜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患者按术后处理方式分为A、B两组,A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绷带型接触镜,B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常规包盖眼(对照组),其中A组20例,B组20例,术后观察两组资料角膜刺激症状及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A组患者术后角膜刺激症状较B组轻,角膜上皮缺损区修复A组较B组明显加快。结论:绷带型接触镜用于翼状胬肉手术减少了患者术后痛苦,促进了缺损区角膜上皮的修复。

    关键词 :翼状胬肉;绷带型角膜接触镜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病,是一种结膜及结膜下纤维血管样增生组织向角膜侵袭,常影响患者外观,部分病例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若翼状胬肉遮盖瞳孔区则引起视力严重下降。其可能与长期紫外线照射及风沙刺激有关,尤其是一些户外工作者发病率较高。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1],手术的目的是彻底切除胬肉组织,恢复角膜透明性,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目前手术主要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羊膜移植术、翼状胬肉转头术等,术后患者常感术眼疼痛明显,而应用绷带型接触镜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改善明显,且促进了角膜上皮愈合,取得了良好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我科2014.2-2014.6门诊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20例,A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B组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绷带型接触镜,年龄52—68岁,平均57岁,胬肉头部侵入角膜2mm以上,平均4mm,发生部位:鼻侧36只眼,颞侧4只眼。所有病例均排除眼表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手术由同一医生完成,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术前爱尔卡因眼液表面麻醉术眼,常规消毒铺巾,5%聚维酮碘消毒术眼结膜囊,显微镜下予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100000:1)0.2ml于翼状胬肉颈部上方1mm作结膜下浸润麻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